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pdf.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7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 Introduction To Objectivist Epistemology 手五出版μ安兰德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安兰德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精神,是理性利己主义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在美国,她的作品的销量仅次于《圣经》。有人说不了解安兰德就无法理解美格林斯潘、甲骨文 CEO 埃里森都是安兰德哲学的拥歪。序汪宇有一段时间,许多学界朋友有些怕接我的电话。那时我正对安·兰德着迷, 状态有点像搞传销的,逢人必说,喋喋不休。光说不够,还张罗出版。鼓动起三个年轻编辑白发结成小组,各有分工。可惜领导没兴趣,只好散去。其中一员后来翻译了兰德的〈致新知识分子} ,算是弥补了→点遗憾。我把资料群发给对岸的同行们,希望他们先行步。最近,对岸个朋友来了兴致,确定要做。我曾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行为、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等议题有兴趣, 当时国内这方面的文献不多,只好独自摸索,这样就与安·兰德偶遇了,布莱克威尔商业伦理百科辞典就收列了她的条目。等到重视了这个人,就会发现其实在很多地方都能发现她的身影,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韦伯斯特文学词典〉等工具书也都有她的条目。安·兰德的头衔是作家和哲学家,可在文学领域和哲学领域,不太容易"发现"她,在学院派的学脉叙述中,压根儿就没有她的位置,汉语文献更不用说了。北京位学术名家写了大部头的〈美国哲学史} ,只能在索引中找到兰德的名字。受我之语,朋友还询问过哈佛的名教授,他对安·。政治哲学领域对安·兰德稍微重视些,诺尔曼. 巴利( Norrnan P. 町) 的〈古典自由主义与放任自由主义〉给了兰德一个专门的章节,可文中也说, 在欧洲,兰德并不为人熟知。我很喜欢巴利的这本书,因为看到这本书的章目, l 心里有了底:独自摸索的路径,没有太大的偏差,尤其是后来(直到现在)我对休漠的追溯。走出学院高墙,跨越学科藩篱,就会发现安·兰德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实在令人惊讶。经济生活是美国主要的社会活动方式,安·兰德的影响力主要就在此域。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不用说,早在年前,他就曾致函〈纽约时报书评周干1]) ,表达阅读兰德著作后的感受。年后,华尔街一位投资大师在其经典的投资理论著作中,坦言他的理论主要受了安·兰德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启示。类似波普尔之于索罗斯,只是安·兰德的影响力更强烈,更广泛,更加直接。登录网站,打开网页,就会发现已经去世年的安·兰德依然有那么多的追随者。关于她的研究所、网站、期干、书籍等资讯实在太多,甚至美国哲学学会东部会区下面还有一个安·兰德协会。这些都是自发的,追随者基本都是学院外的人,即便有些高校学者,也比较边缘,副教授居多。去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比较学院化的研究兰德的著作,这或许意昧着学院派开始重视兰德了。兰德的思想使其小说充满张力,张力大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文学的框架,以小说、剧本作为思想的载体己属多余,论文,访谈、专栏短文和即兴演讲来得直接、痛快。她给媒体写专栏,囚处演讲,广播有其声,电视现其影, 甚至还跑到西点军校给学员树立"爱国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真有一股兰德旋风。我看过部关于她的纪录片的 Rand A Sense of ,的确能感受到这个思想女强人的辐射力。这部片子是兰德思想的一位追随者自费拍的, 年还获得了奥斯卡纪录片奖的提名。我喜欢读安·兰德,有个令人惭愧的原因,兰德的书好懂,没有很多的专业知识障碍,加之简单明了的推理,毫不含糊的结论,特别适合我这样的半瓶醋阅读。如果有些相似的生活体验,读起来还能遐想联翩民其理路自行演绎,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兰德有足够强大的力道,使我在鼓动合作者的时候省了不少力。只是给他们一个名字,自己到网上去搜,不过数日即答应参与此人有意思]"当然, 2 夸张的广告语也很诱人,其小说销量如何了得,仅次于〈圣经〉云云。其实, 时过境迁,文学的华彩已然黯淡,至今熠熠生辉的是思想的内核。独自在暗处摸索,遇到电石火光,自然有一种发现的兴奋,喋喋不休里面还包括了炫耀。有一天我的老编辑部主任说,这个人名字很耳熟,这些道理也不陌生,之前我肯定看到过。没过几天,老主任就递过来一本小册子一一〈新个体主义伦理学一一安·兰德文选}, 年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阁。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这个洋相出得真是棋,自己单位出版的书,责编是隔壁办公室的哥们。这种尴尬是井底之蛙常有的体验。原著书名简单醒目一一〈自私的美德) ,却改名为拗口的〈新个体主义伦理学),成心不要更多的人阅读,难怪首印也只有册。年的〈读书〉上有一篇文章,对此举表示了理解,并发散开去,讲了一通"勿忘我"。此文的作者曾是庙堂学士,后

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nnwldv33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