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学设计
——半截塔中学 王欢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吗?——诗经。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课前展示
小组派出两名代表进行《诗经》文学常识展示。
这里强调三点:
(一)《诗经》是我国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 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二)《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 就是铺陈直叙。
比 就是比喻。
兴 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
(三)《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三、精讲点拨
1、一读,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把握文意。
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一下诗的大意,然后思考这个问题。
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我把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整理了一下,理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下。需要整理的记在课本上。
四、合作探究
(1)出示讨论题目:1、课前预习
2、感知主人公的形象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4、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小组讨论。
(2)出示展示组别。
(3)小组展示。
(4)小组点评。
五、拓展延伸
小练笔:以第一人称
《关雎》教学设计[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