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 1、形成过程? 30 年代中期,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骆宾基、罗烽等。 1 2、创作特征?群体意识: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正确对待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成为时代愿望的体现者和时代思想的表达者。?题材选择与形象塑造:大多选取沦陷区血腥的故事和浴血奋战的场景,集中地写日寇的暴行、人民的苦难和人们的抗争,塑造受难者和反抗者的群像。 2 ?风格基调: 粗犷雄浑的格调,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力。大多抒发悲哀、愤怒、豪迈的激情,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在小说体式、风格方面的探索远胜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萧红体”:个性化/ 女性化/ 感性化的自主性叙述。“草根派” 3白朗(1912 ~ 1994 ) 4 原名刘东兰,辽宁沈阳人。 1931 年在哈尔滨参加反日大同盟。曾任者及文艺副刊主编。创办《文艺》周刊。 1941 年到延安。 194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解放日报》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东北日报》副刊部部长兼东北文艺家协会出版部副部长、《东北文艺》副主编。建,中国文联第二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散文集《月夜到黎明》,短篇小说集《伊瓦鲁河畔》,中篇小说《为了幸福的明天》, 长篇小说《在轨道上前进》等。 5萧军( 1907 — 1988 ) 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辽宁义县人。《八月的乡村》由鲁迅作序,于 1935 年出版。结构是短篇连缀式的,接近生活原型,全书响彻着革命英雄主义的音调。 1954 年出版了反映矿山生活的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 1957 年出版《过去的年代》,人物众多,结构宏大,情节曲折。 6端木蕻良( 1912 — 1996 ) 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 1933 年发表第一部长篇《科尔沁旗草原》。 70 年代开始写作三卷本长篇小说《曹雪芹》。 7 骆宾基( 1917 - 1994 ) 1936 年流亡到上海,开始文学创作活动。 40 年代创作中篇小说《吴非有》、长篇小说《姜步畏家史》、《萧红小传》。《骆宾基短篇小说集》原名张璞君,生于吉林。曾在北大旁听、自学。后去哈尔滨学习俄语,当过中学教员、编辑。 8萧红( 1911 — 1942) 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9 一、萧红的生平--飘泊岁月寂寞路 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 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 年认识萧军并结为伴侣。 1934 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到上海。 1940 年萧红与端木从重庆到香港。 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10
东北作家群-萧红201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