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生
对朱铭先生而言,“艺术即修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挣脱外在与内在的束缚。 如果没有对自我创作的不满足,年逾三十的他便不会毅然放弃收入丰厚的工作,“千里求师,万里求艺”地叩开雕塑家杨英凤的家门。他也许继续成为一位出色的雕刻师,却不一定能升华为真正的艺术家。
如果没有对自我超越的追求,他便不会一而再地放弃彼时成功的创作,去探索新的表达内容、方式和表现材料。在70年代乡土热潮中,其木雕“水牛”扬名台湾艺坛,此时朱铭先生却将创作的焦点转向形而上的“太极系列”;在“太极系列”震撼国际艺坛后,朱铭先生又一次于热望中退场,转向对世俗生活的关照――“人间系列”。
他说:“我们应当从祖先的传统文化中‘按部就班’地走出来,把琐碎的东西丢掉,逐步走向现代雕刻,并且一定要找到自我的东西。”
麦克?苏立文深刻感受到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太极系列所揭示的阴阳辩证法则,并将艺术家与材料的对话生动地称为“甜蜜的挣扎”。
更多的人感受到太极系列直指人心的雄浑古拙和汉唐气势。儒家教义与历史圣君的题材被超越,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得到了延续和拓展,所谓“灵山道海深处的元气”(范迪安语),是天真狂放里的静穆自持。夸张的袖子,凝滞的动作,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内在的生命张力,甚至从粗轮廓的写实进一步跳脱出来,幻化为“太极拱门”的简洁意趣,世界琳琅满目的行动和细节在朱铭眼里手中和合归一,拙而不糙,和而不同。
然而,朱铭先生又一次超越:
“太极系列对我来说有包袱。太极拳是800年前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它有固定成型的精神和架势,对我而言它逐渐变得绑手绑脚,没有办法自由发挥。人间系列则是完全自由的,我想去记录日常生活里所发生的点点滴滴,用我自己的方式。”
“太极系列”之后的“人间系列”,从关注纯粹的精神高度回到对世俗生活极大的热情和表达。这种转折被其本人称之谓“毛毛虫到蝴蝶的蜕变”。形体迥异,本质并
修行人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