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 言 1
第一部分 总体规划 1
第一章 现状研究 1
一、现状概述 1
二、现状分析结果 3
三、GIS分析 4
第二章 景观资源概况与评价 5
一、景观资源概况 5
二、景观资源评价 7
三、规划建议和对策 8
第三章 规划总论 10
一、规划目的 10
二、规划指导思想 10
三、规划依据及参考文本 10
四、规划范围与规划性质 11
第四章 分区规划 12
一、原则 12
二、布局 12
第五章 风景环境容量分析、游人容量及生态原则 13
一、环境容量分析及游人容量 13
二、生态原则 14
第六章 专项规划 15
一、保护培育规划 15
二、风景游赏规划 16
三、典型景观规划 20
四、旅游设施规划 23
五、基础工程规划 25
六、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28
七、分期发展规划 31
第七章 实施措施 33
一、管理体制 33
二、管理保障体系规划 33
三、政策、资金 33
附表1 幕燕滨江风貌协调区内单位面积表 34
附表2 幕府山植被恢复绿化工程一览表 34
附表3 南京市幕燕地区景观资源欣赏价值评估表 35
附表4 南京市幕燕地区景观资源历史价值评估表 35
附表5 南京市幕燕地区景观资源游憩价值评估表 36
附表6 南京市幕燕地区景观资源科学价值评估表 37
附件一 幕燕滨江风貌区现状景观资源介绍 38
附件二 幕燕滨江风貌区诗词、楹联选 40
前 言
幕(幕府山)燕(燕子矶)地区是南京主城北部重要的绿色屏障,是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四大结构性绿地之一,是主城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幕府山由于开山采石给地形地貌带来了巨大的损害。1998年,市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幕府山地区停止开山采石,幕府山山体、植被开始得以改善和恢复;2001年,幕燕市级风景名胜区成立。2002年4月,南京市规划局会同市园林局、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开展了幕燕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国际方案的征集工作。美国G70集团、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应邀参加了方案的征集。2002年7月,经专家组评审,一致同意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2号方案为优秀方案,其方案研究全面,尤其是利用数字技术,分析研究地形特征、风景资源,为规划方案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12月,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受市园林局的委托,在2号中标方案的基础上,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进行《南京市幕燕风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合理的保护和整合风景区景观资源,引导风景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法律保障。
在2006年12月7日市长规划审批专题会议上,将《南京市幕燕风景区总体规划》进行了汇报,为了使幕燕地区的景观建设与整个滨江地区的开发更好的结合,将《南京市幕燕风景区总体规划》确定为《南京市幕燕滨江风貌区总体规划》。
该规划中对于风貌区用地范围的界定,根据2001年7月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幕燕风景名胜区规划用地范围研究》规划用地边界图确定,华宏D地块根据规划局划定的红线进行了调整。总体规划中对重点地段燕子矶古镇风貌、纬一路入口、滨江湿地景观区等,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定位,具体的布局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进行专题研究。
2007年10月,为了解决项目融资问题,加块推进幕燕地区的滨江环境整治,根据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会议纪要(2006年42号)精神、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会议纪要(2007年14、47、49号)精神,,挂牌出让,作为商业休闲、旅游配套用地;金陵科技学院幕府校区土地划拨到幕燕地区环境整治项目公司名下,作为居住开发用地;73857部队仓库码头规划迁至风貌区滨江带内。为了能更好的指导风貌区的建设,加快推进项目进展,进行了此次总规修订。此次修订对风貌区的分区、道路系统以及旅游设施配套进行了相应的调整。2007年11月1日,在市园林局召开了《南京市幕燕风景区总体规划》(修订)方案的专家咨询论证会。会后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了调整。
规划期间得到了市园林局、规划局等部门及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一部分 总体规划
第一章 现状研究
一、现状概述
(一)概况
地理位置、面积
幕燕滨江风貌区位于南京市城北的长江之滨,江岸全长近6公里。区域交通便利,水陆交通发达,东与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和绕城公路相接,西与南京长江大桥相连,纬一路、和燕路由西向东从风貌区南面穿过;南京长江二桥、地铁迈皋桥终点站和即将修建的滨江路、京沪高速铁路过江隧道等,更为本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幕燕滨江风貌区是主
南京市幕燕滨江风貌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