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二则庄子背景庄子与惠子一、资料助读庄子的故事《庄子》背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 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转折时期,是各种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庄子:庄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早年做过小官,但没多久就归隐、当了隐士,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和著述。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故事庄子的生活十分清苦。有一次,庄子穿着一件补丁的粗布衣服去见魏王,魏王见他用破麻绳绑着破草鞋,便问他说: “先生怎么这样疲困呢? ”庄子回答说: 这哪里是疲困而是贫穷啊!读书人有理想而不能施行,这叫做疲困;衣服旧鞋子破了,这叫贫困不是疲困。我现在处于昏君乱相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能呢? 庄子一生穷愁潦倒,他不是没有机会做官、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不愿做官。庄子才能闻名遐迩,楚王听说后,就派了两名使臣带着重金去聘请他当宰相, 却被庄子以“宁愿在污浊的泥水之中游戏自乐,也不原为当权者所束缚”为理由拒绝了。庄子厌恶虚伪的封建制度, 对当时的社会抱有强烈不满情绪。庄子后来当了隐士,以表明自己愤世嫉俗,蔑视名利、痛恨权贵的心志。《庄子》共 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 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 15篇和杂篇 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三、重点字词的理解及课文翻译请注意记录重点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 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名词做动词,做宰相代惠子有人告诉你国都叫做,是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 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 “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
《庄子故事两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