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分类与抗生素应用
手术切口的分类(I)
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清洁切口、II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
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
I类清洁切口
II类可能污染的切口
III类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的分类( II )
列别
标准
I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III类(污染)切口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IV类(污秽-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 infection,SS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 【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 】
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含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
(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切口深部白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38℃,局部疼痛或压痛;
(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手术切口分类与抗生素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