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11章建筑防烟排烟概要.ppt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11章建筑防烟排烟概要
防火、防排烟阀口的分类
压差自动调节阀

自垂式百叶风口
排烟风机
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及方式
加压送风量的计算
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要点
加压防烟送风系统
防排烟系统的设备部件
地下车库排烟系统的设计原则
地下车库排烟系统的布置
地下车库排烟系统的设计案例
地下车库排烟系统设计
第11章建筑防烟排烟概要
引起烟气流动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1. 烟囱效应引起的烟气流动
2. 浮力引起的烟气流动
3. 热膨胀引起的烟气流动
4. 风力作用下的烟气流动
5. 通风空调系统引起的烟气流动
烟气的流动规律
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理
火灾烟气控制原理
主要目的:在建筑物内创造无烟或烟气含量极低的疏散通道或安全区。
实质:控制烟气合理流动,也就是使烟气不流向疏散通道、安全区和非着火区,而向室外流动。
方法:
1、防烟、
2、排烟。
方式:加压防烟。
加压防烟:凭借机械力,将室外新鲜的空气送入应该保护的疏散区域,如前室、楼梯间、封闭避难层(间)等,以提高该区域的室内压力,阻挡烟气的侵入。
系统组成:加压送风机、风道和送风口。
1. 防烟系统
分类:自然排烟、机械排烟
排烟的部位:着火区、疏散通道
着火区排烟:将火灾发生的烟气排到室外,降低着火区的压力,不使烟气流向非着火区,以利于着火区的人员疏散及救火人员的扑救。
疏散通道排烟:排除可能侵入的烟气,保证疏散通道无烟或少烟,利于人员安全疏散及救火人员的通行。
2. 排烟系统
自然排烟
自然排烟方式
自然排烟:利用热烟气产生的浮力、热压或其他自然作用力使烟气排出室外。
方式:(1)利用外窗或专设的排烟口排烟;(2)利用竖井排烟。
自然排烟设计条件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规定:
(1) 建筑高度≤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100m的居住建筑,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2) 采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小于2m2;
② 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小于
2m2, 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m2;
③ 需要排烟的房间、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
不小于该房间、内走道面积的2%;
④ 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
小于该中庭面积的5%。
自然排烟设计
1. 自然排烟设计对建筑设计的制约如下
1) 房间必须至少有一面墙壁是外墙;
2) 房间进深不宜过大,否则不利于自然排烟;
3) 排烟口的有效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不小于1/50。
2. 自然排烟设计应考虑的几点
1) 尽可能利用不同朝向开启外窗来排除前室的烟气。
2) 排烟口位置越高,排烟效果越好,所以,可开启外窗应尽可能靠近顶棚位置,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3) 为了减小风向对自然排烟的影响,当采用阳台、凹廊为防烟前室时,应尽量设置与建筑物色彩、体型相适应的挡风措施。
4) 内走廊排烟窗口应尽量设在两个不同的朝向上。
机 械 排 烟
机械排烟方式
分类:局部排烟、集中排烟。
局部排烟是在每个需要排烟的部位设置独立的排烟风机直接进行排烟;
集中排烟是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个区,在每个区内设置排烟风机,通过排烟风道排烟。

第11章建筑防烟排烟概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