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意境什么是意象? ?所谓意象,通常是指意与象,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也就是说,是诗人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的结合。即指诗歌中浸润了诗人情感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又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讲究含蓄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景、物——客观之“象”?情、志——主观的“意”典型意象的理解与赏析?——思乡的代名词?——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 清高的气质) ?——高洁的象征?——孤直耐寒(傲霜斗雪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爱的表达?——凄凉悲伤的象征?——凄凉哀伤的象征?——高洁、悲凉的同义词典型意象的理解与赏析?——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10. 柳——离情的象征?11. 南浦、长亭——离别之所?12. 芳草——离别与离恨?13. 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愁) ?14. 羌笛、胡笳——凄切之音?15. 乌鸦——衰败荒凉之兆?16. 水——绵绵的愁思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 “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古诗词中的意象鉴赏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 “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 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思乡的代名词?欣赏?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月+情思=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异地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夜下征虏亭》、《嫦娥》……难以尽数,可以说,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若无月意象的沾溉,就没有上述诗题,也使诗人们失去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会使诗坛上失去最美丽的仙葩,丧失一大批不朽的诗作。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把酒问月》、张继《枫桥夜泊》、赵暇《江楼感旧》、杜甫《月夜》等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名作也就无缘产生了。 ——思乡的代名词?欣赏?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 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王昌龄《李四仓曹宅夜饮》?(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刘长卿《谪仙怨》?(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对月思人) ?
古诗词意象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