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财务管理绩效的改善对策
一、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缺陷
由于学校制度和组织架构因素影响,两种管理体制受自身体制的限制,都不能满足或者在实践上有所欠缺,存在财务管理分权不当和责、权、利划分不合理等共性问题,不仅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内部各基层单位财务管理的积极性,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财务指标的考核和财务目标的实现,从而制约高校财务管理的绩效。
二、高校财务预算缺乏绩效观念
财务部门对各部门预算的必要性、真实性、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证,对预算内容、范围和轻重缓急难以把握,仅凭经验安排预算,缺乏绩效观念。学校各部门预算编制未经充分论证,仅被动接受学校经费安排;各部门只按自己的需要盲目的争设备、争项目、“小而全’、“部门所有”观念突出,没有全局观念,导致仪器设备及其他资产重复购置,使学校资源配置有失科学性和合理性。[5]此外,预算支出的投入是有形的,但对产出却无具体价值来评价,高校财务预算缺乏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机制,预算完成情况仅关注资金使用进度、是否超支等,忽视了资金运用是否合理以及任务是否完成及完成的绩效情况。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缺乏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资产管理基本停留在实物管理层面,仅涉及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等,对于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及资产使用效率未进行分析和考核,并以此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从而导致预算编制和执行均未或很少考虑历年预算资金投入形成的存量资产及利用情况。
三、改善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对策
综合上述制约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各方面因素,笔者认为,要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重点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统一并加强学校管理层对提高财务管理绩效的认识
在高校所有者对学校财务管理绩效关注“缺位”的背景下,学校管理层要站在全局高度,既要追求社会效益,也要追求经济效益。以对国家负责的使命感来认识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财务管理绩效是向管理要经费、要效益,是缓解学校事业发展与办学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径。[6]要基于绩效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充分认识到提高财务管理绩效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部门只是一个管理和监督部门,它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各个职能部门和经费使用单位的配合,全员管理才能提高财务管理绩效。
(二)树立成本效益理念
高校办学经费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政府和社会作为投资者,高校作为教育资本经营者,要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使单位成本产生尽可能大的绩效。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教育“非营利性”这一性质,不应将“非营利性”单纯地理解为不追求经济效益,而应树立经营意识,要将教育理解为一个产业进行经营,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而不仅仅是将教育资源加以管理;其次,要以现代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理念为基础,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评价制度,基于成本核算,加强对办学成本的控制和评价;第三,要建立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因为经济责任制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制度,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各
论校园财务管理绩效的改善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