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旦诗歌的悲观主题
【摘要】穆旦是中国新诗派诗人中风格最浓烈且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以一颗敏感的诗人之心对战争、爱情、自我和现实生活有着清醒的批判,痛苦的怀疑以及绝望的反抗,并最终以宗教的皈依展现个体对苦难、生命与死亡的理解,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他的诗歌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能够深入人的灵魂深处,其诗歌的广度和深度,为新诗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出路。
【关键词】悲观;绝望;皈依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50-02
学术界历来对穆旦及其诗歌的评价观点不一。肯定者称他为20世纪中国新诗第一人,以王佐良为代表。否定论者以江弱水为代表,他认为穆旦的诗表面显得“精警、挺拔、富于穿透力”,一般读者会以为他是首创,但从诗歌资源发生的角度对穆旦诗进行考辨,会看到穆旦的诗作中充满了西方现代诗人如奥登、叶芝、艾略特的影子。观点的对立势若两级,但都承认一个共同的事实,就是穆旦诗的“反传统”倾向。穆旦的诗歌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灵魂的灼热不安和痛苦矛盾的精神表征。
一、生命与死亡——批判战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之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名中国人,穆旦也积极地参加抗日战争,并坚信“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如“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得见的人民呵……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赞美》)。但诗人的独特和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仅仅停留于民族正义之战的歌颂上,而是发出了自己异样的声音,抒写了战争风暴中个体的生存体验。可以说“在岁月流逝的滴响里,固守着自己的孤岛。”(《从空虚到充实》)。因为,在诗人看来,一切战争的最终结果都只是一场悲剧,它带来的不是英雄进行曲,而是一切价值的毁灭,是死亡。
诗人的一生都在民族动乱中度过,这种战争的亲历使他直接体验了苦难,而苦难又给了他思想的权利和精神升华的力量。他的思想没有被乐观的民族主义所蒙蔽双眼而是清醒地看穿了战争的反人类本质,上升到了哲学和人类学的高度。
二、灼热与孤独——怀疑爱情
唐湜曾这样评价穆旦的诗:“他的诗给人一种难得的丰富和丰富到痛苦的印象,甚至还有一些挣扎的痛苦印记,他有一份不平衡的心,一份思想者的坚韧的风格,在别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的勇敢去突破。”爱情诗《诗八首》便体现了他的反传统和突破性的现代主义风格。在诗中,诗人将爱情在现代社会的发生、过程以及本质剥去了神秘的外衣,用理性的眼光怀疑和审视爱情的矛盾和脆弱,勇敢地揭示人们不愿正视的东西,表达自己独到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思考。
以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为例。一开始“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这节点出了男女间的邂逅生情以及受命运的捉弄,而使爱情难以完成的痛苦和折磨。爱上一个已经被并合的你,这样的爱即使近在咫尺也“相隔如重山”,如同一场火灾,让人饱受情感的煎熬一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但这一
论穆旦诗歌的悲观主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