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1
。
,针对性强,观点鲜明的特点。
,使论点得到多层深入的充分证明的特点
2
:多种论证手法的综合运用
3
:论证的针对性——论史讽今
4
:2课时
5
:文言文三读法(自读—导读—译读)
6
第1课时
7
: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得,贾谊把秦亡的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并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秦强而己弱。然而作为政治家站的角度不同,则观点也有差异,时代环境不同,作者的分析也不同。那么,作为文学家的苏洵对六过灭亡的原因又持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他的《六国论》。
8
、时代背景: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苏洵著有《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为第八篇。
宋朝建国以后吸取唐末五代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一切权力归中央,削弱了将帅的权力,但同时有造成兵力渐趋衰落,以致在与辽和西夏的交战中输多胜少,只好割地赔款以求和。针对这种现实,作者以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教训立论,借古讽今,借六国因贿赂强秦而亡的历史批评宋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失策。
9
,正音正句读。
,请在句后括号里作出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③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释义无误的几项是:( )
A 率(shuài,率领)赂秦耶 盖失强(qiáng,强大)援
B 暴(bào,暴露,显露)霜露 奉之弥(mí,弥漫)繁
C 洎(jì,至,到)牧以谗诛 胜负之数(shù,命运)
D 思厥(jué,其,他的)先祖父 如弃草芥(jiè,小草)
E 犹抱薪(xīn,柴草)救火 食之不得下咽(yān,咽喉)
F 为(wéi ,为了)国者无使为(wèi,让)积威之所劫(qié,挟制)哉
10
《六国论》 苏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