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导学案.doc赤壁赋教案导学案
《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 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 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 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 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 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 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 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 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 迹。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 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
观的精神。
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 用的妙处。
3、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分两步:
一、 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
二、 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导语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 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 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 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 细流汇成了湖,结果一一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 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 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 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指导诵读
1、 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藤妇”,动 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疑问词重读。
2、 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 舶胪千里,旌旗蔽空,酉丽酒临江,横朔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
3、读出情感。女口: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 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 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 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 诵作好准备。
内容简析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 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 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 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 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 因之一。
第一段,写了什么?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 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 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 油然而生“遗世” “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 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有什么变化?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 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 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 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为什么而悲?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 的方式抚今追昔,抒发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 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随 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 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 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 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 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 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
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 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首尾的关系: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 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 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第二课
赤壁赋教案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