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篆隶书法的点滴体会作者: 中国书画函授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篆书单科研修学员刘立志在我看来, 学篆隶书法有五难。其一, 今天距篆隶的原生时代太过遥远, 很容易造成难以穿越的历史隔膜, 相差二十岁就有“代沟”, 差两三千年又会怎样?最典型的现象是学习篆隶书法较好者能规模其形,较逊者连形都把握不好,更不要说神意、古雅了。至于好的个性与创新, 尤为麟凤之属。其二,在篆隶的原生时代,古人没有留下关于技法、审美的任何文字说明, 后嗣承习的过程中偶尔有只言片语的书论, 又往往不关痛痒。今人对篆隶古体的认识, 大都出自清人散断的题跋、评论与书写体会, 这对了解各种学习范本所代表的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来说, 是远远不够的。其三, 后人对那些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作品所做评述, 都是根据金石拓本的审美经验, 而金石文字无不受到书制工艺的影响, 具有“二次完成品”的属性, 不能准确的反映书写的真实状态。再则, 古人的篆隶审美和技法总结, 同样有隔膜, 而表达见解的方式和用语, 经常要借鉴来自时尚篆隶或楷行草诸体的经验感受, 其中的误差与谬误自然不在少数。其四, 在篆隶所处的原生时代, 文字的实用是第一位的, 美从属于文字规范, 人们还没有纯为审美的艺术需求, 更不会想到如何在作品中投入自我。那么, 三代秦汉为数众多的篆隶经典作品及其丰富多变的个性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传统书学思想中的“达性抒情”、“字如其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命题在它们那里是否能够体现?如果能, 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如果不能, 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应该怎样看?后代名家的篆隶作品又应该怎样看?二者之间有多少可以证明的异同?其五, 迄今为止, 后人对篆隶原生状态中的各类作品所做的总结和评述, 有多少符合历史的真实?其中有多少东西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临帖与创作实践?例如, 怎样取法, 怎样在“与古为徒”的同时来避免与时尚脱节, 怎样在古今之间明确自我等等, 都存在问题。我是一面读书、读帖、读所有的出土文字遗迹, 一面思考、研究和习字, 并随时修正认识,改进方法,把学术和艺术融合为一。我提出“原生状态”的概念,旨在区别于后代的承习与变法,排除后人见解的干扰, 直接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 追循其历程, 体会原滋原味的种种探索和创造。也就是说, 后人的见解可以给我们启发, 也能影响我们的独立思考而先入为主,使作品中某些特有的意味被过滤掉, 或是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 清人评说汉碑八分隶书, 只关注具体作品的美感风格,从不深究其由来。当然,这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因素, 我们只择其最具普遍意义的一个简单现象来加以说明。成公绥《隶书体》前半部分称述楷书,后半部分论说隶书: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意思是说上石的八分隶书有别于书简的形式, 它们要像摹刻玺印那样均匀地分窠而为方格界栏, 其章法布白有如棋盘布子或星宿排列那样秩序井然。成公绥是西晋人, 去汉未远, 仍置身于八分铭石的风尚之中, 自然熟知甚妙。那么, 他为什么要强调划分界格这种粗浅的常识呢? 试想, 汉人书简字形皆扁, 书碑皆方, 二者明显有别, 其关键就在于书碑有格, 是长方格规定了字形的结体。推衍开来, 字字撑满界格者如《景君》、《裴岑》等波挑收敛, 波挑开放者字形缩小而形成宽大的字距和疏朗的章法布白。其它如整齐字形、规范蚕头雁尾等种种碑刻书法现象与原
学篆隶书法的点滴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