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审美能力探讨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实施主要的途径,它对审美教育可起到极为独特的作用,其功能更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在中学音乐教学期间,计划性、目的性地组织音乐教学活动,不但能增强学生音乐素养,更能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不足,提出有效实施中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音乐;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从音乐教育的本质来说,其本身就属于审美教育的一种,主要是利用其情感意境等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具有培养、扩大及发展学生音乐兴趣、视野和感受能力等作用。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客体,积极引导音乐审美主体,使学生从情感上与音乐产生共鸣,得到性情上的熏陶,升华自身气质。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不足
1、课容量单一
历久以来,升学考试科目中就不包括音乐学科,故而,中学音乐课程设置数量极少,每周最多两至三节,甚至部分学校没有设置音乐课程。这种现象导致音乐教师无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往往实际教学时不少内容被反复讲解,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对音乐美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进而使得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最终降低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单调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便了各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提出,使得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无法充分开发利用现代化及常规教育手段,以至于音乐教学缺乏美的情境创设。
3、不注重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审美认识和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具备相应审美基础的巨大资源库。然而,具体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过份关注教材,忽略关注学生,导致教师的“教”完全背离学生的“学”,造成学生参与不足,降低其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兴趣
任何学科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开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和参与教学,兴趣是先决性条件。为此,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兴趣,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强烈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达到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实际上在选择中学音乐教材作品时,包含了不同程度关于“美”的因素,因此,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这些因素。例如:欣赏《唱脸谱》时,这首作品与戏剧相关,音乐教师可针对音乐主题,为学生寻找精彩的戏剧片段,让学生通过聆听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曲目欣赏,使其认真聆听并深刻体验美术和音乐,将两者进行完美融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不断增强其对于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2、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培养
中学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欣赏是主要途径。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要给予音乐欣赏教学足够重视度,积极引导学生欣赏聆听音乐,并深入体会音乐的魅力,进而实现对其音乐鉴赏力的培养。例:欣赏《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时,音乐教师应根据音乐主题,引导学生聆听相关作品,比如《万马奔腾》马头琴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审美能力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