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渎路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汇报--- 与成尚荣教授沟通材料一、济源市情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为邻,南临黄河与洛阳相望, 西踞王屋与山西接壤, 东临华北平原, 与焦作市相连, 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面积 1931 平方公里,有 11 个镇、 5 个街道办事处、人口 68 万。曾是夏朝的都城,也是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故事的发祥地,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济源在隋朝时( 公元 596 年) 设县, 1988 年撤县建市, 199 7 年升格为省辖市, 2003 年被列入河南省“中原城市群”, 2005 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济源是一座独具魅力的山水城市,大山大河交相辉映,风光秀丽。白居易称赞“济源山水好”, 乾隆皇帝也评价为“名山胜迹”。黄河小浪底融小浪底水库、黄河三峡于一体,烟波浩渺,壮丽秀美,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王屋山系道教名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被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 号称“天下第一洞天”, 被评为国家 AAAA 级景区, 世界地质公园; 五龙口是国家 AAAA 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 九里沟山如诗如画,因茶仙卢仝而名扬天下; 济渎庙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之精华,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进入“十一五”时期,济源确定了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现有中国 500 强企业 1家( 豫光集团)、中国制造业 500 强企业 2家(豫光集团、济源钢铁); 中国民营 500 强企业 2家( 济源钢铁、万洋冶炼)、中国民营制造业 500 强企业 4家(济源钢铁、万洋冶炼、金利冶炼、金马焦化)。 2011 年, 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 128 家, 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 145 家, 2 家企业拥有国家博士后工作站。二、济源教育自 80 年代以来, 济源市委、市政府就逐年加大投资办学力度, 从村镇投资为主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财政投入,在全省较早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较早对农村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济源近年来也开始了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招时高中指标下放到各个乡镇中心校, 推行划片招生, 保证就近入学, 生源师资平衡。但在社会及政府官员的思想中,分数与升学率仍是办学成功的指标,许多政策得不到持久的执行。重点学校、重点班、重智育轻德育、重考试名次轻身体素质,等等,仍然普遍存在,成为不少学校、家长和社会难以走出的认识误区。课堂教学改革也轰轰烈烈,学洋思,学杜郎口,也立足本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举步维艰,束缚沉重,实效不大。今年,我市重点高中济源一中 8 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市委市政府专门颁发了嘉奖令,奖励 100 万元,无形中体现了对升学率的高度重视。高中有社会各界对高考的要求,但对初中和小学来说,如何抓好教育的普及,如何使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得到成长,则成为重要的问题。放弃多数学生,只抓少数尖子生的教育,放弃全面发展,只抓文化课学习的教育,放弃能力培养,一味灌输的教育,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都不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三、学校教育 10 年来之思考课改 10 多年来,多数学校和教师都在继续走应试教育的路子,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固然有社会和政府官员的原因, 但主要原因还在学校。朱洪秋教授说:“我们的德育出问题了,我们的智育出问题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教育超越了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连兴趣特长的学习也被各类考级所代替。” 2005 年,钱学森说:“没有哪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人才一样有成就, 因为现有的体制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来。”这是当前整个教育界必须解决的重要命题。四、济渎路学校情况简介济渎路学校是我市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占地面积 亩, 建筑面积 56030 平方米, 学校环境优雅、设施完备。分小学、初中两个校区, 半封闭寄宿制管理。小学设 8轨 48 个教学班, 初中设 12轨 36 个教学班, 可容纳 4000 名学生就读。学校由市委、市政府投资 亿元建成,社会期望值大,并且是在四所中小学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新学校,教育理念的统一、人际关系的磨合都需要时间、需要努力。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有文化的学校才有发展力。我们提倡教师要做有文化的教育者,让提炼出的文化精髓内化在教育教学行为上,通过长时间的积淀,打造出一所处处散发文化气息的人文校园。五、济渎路学校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一年来,学校坚持明确的
济渎路学校工作汇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