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设计论文
一、三师协同,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项目小组培养模式是鼓励外聘教授、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优秀设计团队,将最新成果带进学校,与本土设计界进行宽广和深入的合作,引进国际品牌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注入现有的设计教育中来。学界名师是兼职项目导师,行业导师和专业教师是专职项目导师,从学生中选拔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专业表达能力的学生组成创新项目小组,参与三方导师的科研教研项目,特别是行业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项目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个人发展构想,按照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特需人才培养计划,提供自主实践项目选择,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养,使学生的设计特质得到最优发展。
创新专业课堂培养模式是以所有在读学生为培养对象,改变传统的理论讲授、专题训练的两步走模式,结合大展、大赛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讲授、针对性训练、创新性实践三步走的普及型培养模式。目的是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培养口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多渠道创新型学习方式。第一“,展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每年常态的大展、大赛或校企共同研发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在掌握设计基础理论和表达方法之外,直接参与展赛和项目,将理论和技能在实际项目开展中得到提升和锻炼。另外,由学生自主策划,充分利用学院展厅,举办师生系列作品展览活动。第二,创新实践学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前一定要拿到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志趣和特长自主申请项目,或者参与学校、学院的各种项目,鼓励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至少有一次独立完成项目的训练,学院按照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学分认定。第三,学生“设计沙龙”活动。根据学生兴趣,每个专业都设有“设计沙龙”,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使其成为“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平台。沙龙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与师生围绕设计主题进行互动交流,沙龙成为学生了解行业设计动向的窗口、创意思维训练的重要交流平台。第四“,多导师制”评价体系。利用产学研修平台、校内外设计工作室,建立交互式多导师机制,对参与实践环节的学生进行多导师、跨界联合指导,建立起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交互配合的指导机制。毕业设计由行业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评价。
二、三业共建,促进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有效对接
,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平台
根据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要求以及合作行业的发展规划,本着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在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之间搭建桥梁,为设计教育成果的转化提供孵化和产出平台。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陆续和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促进中心、北京市家居行业协会、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联合共建设计研发中心、联合培养人才基地等产学研修孵化平台,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到行业组织的与产业相关的各种活动,既通过国内外各种大展大赛了解设计研究前沿,又可以通过企业活动了解设计生产的一线需求,拓宽设计视野的同时也积累设计经验。
,构建多层次产学研修基地
很多艺术设计院
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设计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