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思政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一、"人文"与"人文情怀"
虽然解释各有不同,但都有其相通之处。首先,都与文化有关,其次,都是因文化而引起的现象、活动,包括教化人、尊重人等,都是以人为核心而展开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故笔者认为"人文"可以理解为"人道",是与"天道"、"自然"相对,以人为核心,重视与尊重人。我们应将"人文"理解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即"教化天下"使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情怀"是一种心境,对某一内容含有某种情感。"人文情怀"就可以理解为文化中怀有的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既可以理解为一种追求,即人类对"人文"的追求,在文化中寻求一种人文关怀,又可理解为一种思考,一种对人类存在于社会中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人文情怀的根本点是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人格上的独立精神的追求。这也是后文将要提及并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怎样的人文情怀,二是在现代思政教育中为何需要人文情怀。
二、人文情怀源于传统文化
人文情怀集中体现为对一切真善美的赞赏与推崇,而真善美的本真面目便是"和",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和合致远的美好愿望与文化使命感等,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外显。"真"是保持人与事物本真的面目,追求真理;"善"是人文情怀的至高追求,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标准与参考;而"美"是对完美生活的憧憬。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文情怀源于古代传统文化。儒家先哲们以人的本真为基点,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寄托出对人性的期盼,认为人应该追求人的本真面目,以内修外,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此即古代士人人文情怀的最早体现。与此同时,墨家以兼爱为中心,对人类生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怀,博爱是人文情怀的基本精神。墨家思想塑造了人文情怀的传统生长点和极富原创性的阐释原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和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具体表现为国家主义、皇权主义、家族主义,而集体主义的内核是"和",和合才能致远。中国古代各文化流派对和合有不同的看法,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从社会等级中求得和合;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天人合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求和合;法家提倡依法治国,依据制度求得和合;阴阳学则从对立中求得和合。中国人文情怀的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心中有爱,并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感怀国家、民族、自身的命运与前途,向内,求得内心平衡,对外,求得自身与自然的平衡,从而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上的永存。
(二)对美的追求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还包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追求美。美的形态各式各样,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等。古代文人饱受诗书的熏陶,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赏在其作品中都随处可见,他们对美的向往无不洋溢在他们或绮丽或朴实的文字里。而这些文字又与其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意境美,犹如人身临其境。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既将纯情少年在热恋中的那种对羞涩与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表现了君子对窈窕淑女的喜爱之情。且古典诗词非常善于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俨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大漠孤烟直
人文情怀思政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