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言”,“文”“言”同行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文言文教学要因文制宜,从学生的语文积累出发,从学生能读懂的地方切入,以“文”带“言”,让“文”“言”同行,方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关键词:文言文;教法;以“文”学“言”;“文”“言”同行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很多学生却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望而生畏。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教不得法。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因文制宜,从学生的语文积累出发,从学生能读懂的地方切入,以“文”带“言”、 以“文”学“言”,进而让“文”“言”同行,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极大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诵读入文,由文知言
教学朗朗上口的文言文,可选择诵读入手,以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议论类文言文就具有这个特点,这类文言文有很强的思辨性,往往结构严谨,言简义赅,学生对其内容、思想的把握不易到位。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教学方式,让朗读贯穿课堂,在朗读中翻译,在朗读中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马说》,可以“读文”导入新课,教师配乐范读,营造相宜氛围。然后再以男女竞读的方式读出意蕴,读出层次,如“不以千里称也”,惋惜之情;“安求其能千里邪!”愤激之情;“其真不知马也”讥讽之情。这样一读,神韵就出来了,学生就会被作者的才情所打动,激发了兴趣,从而在不自觉的吟诵中领悟了文章的主旨,进而成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问题,让学生摘读原句。问题: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会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追问:伯乐与千里马有什么关系?生答: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作者却用“然/后有千里马”,能说说“然”的意思吗?因为有了先前朗读基础,学生就很容易明白,“然”、“后”是两个词,“然”是“这样”。教师顺势追问: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怎样?找出文中语句具体解。从而引出“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等马的遭遇文字,完成重要词汇的积累。就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师生在朗读中译文。在朗读基础上译文,学生既掌握了课文的大意,又同步完成了“言”的积累,学习兴趣浓厚,而不感乏味。接着再让学生造出精辟的语句,读一读,从修辞、表意、情感等角度品一品,议一议,悟一悟,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画面再现,赏文品言
教学写景类文言文,可采用画面再现法,让学生熟悉画面,尝试用现代文描绘画面,并且把自己所用的好词列举出来。然后再由教师引导阅读文本,对比一下,自然而然地就把字词教学穿插其中。这样学生就能在由浅入深地感悟过程中实现对字词的理解与积累。并且也能体会到现代文与文言文的差别与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例如教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先播放富春江美景的ppt,每展示一幅画面,就找学生口头描述,师生共同探讨用哪些美词描述,列举出来,品味体验。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文言文中描写同一景物用了哪些词,把这些词也罗列出来,对比一下,看看异同。这样学生就会在饶有兴趣中掌握了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如果先前列举中没有,再仔细品味全文,想想现代文中哪个词能表达其神韵。如学生选择“水皆
以“文”学“言”,“文”“言”同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