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流行音乐有着独特的美学主张和美学品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它不仅给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理念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还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不仅使中国的音乐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还使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显现出中国音乐自我更新的活力和张力。当然, 作为一种最具实验性、争议性的先锋音乐,流行音乐的确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陷,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出现了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和大量流行音乐作品。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 流行音乐的发展更为成熟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为我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繁荣改革开放初期抒情歌曲的复兴。首先获得群众推许的作品为《祝酒歌》(韩伟词、施光南曲)。 1980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 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它们继承了 50-60 年代抒情民歌的传统, 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 旋律优美流畅, 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逆反,代表了 80 年代初期群众歌曲的成就。由“十五首抒情歌曲”奠定的写作风格成为新时期歌曲创作的主要流派,并于 80 年代前期居统治地位。这个时期活跃的作曲家既有“文革”前期及中期已蜚声乐坛的唐诃、吕远等, 又有“文革”中崭露头角的王酩、王立平、施光南等。其中, 王酩的歌曲创作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从电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到以后的《知音》,都显现了处理抒情题材的能力。他的旋律委婉动人、一波三折,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王立平在《太阳岛上》的创作中已带上了流行音乐的节奏因素, 此曲的演唱也使郑绪岚一举成名。张丕基在《三峡传说》电视风光片中创作的《乡恋》, 吸收了探戈舞曲节奏, 由李谷一用“气声”演唱, 在大受欢迎的同时也招致尖锐的批评。嗣后, 由苏小明演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的《军港之夜》也受到同样的非议。此时的抒情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而是处于“文革”之前的群众抒情歌曲与 80 年代中期的流行歌曲之间的一种过渡体裁。与抒情歌曲复兴相对的是进行曲创作的衰退,除 1981 年的《中国, 中国,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贺东久、任红举词, 朱南溪曲)外, 直至 80 年代末几无其他成功之作。 1985 年, 英国“威猛”乐队来华演出; 美国著名歌星发起为非洲灾民募捐义演, 震动世界; 台湾罗大佑等年轻一代词曲作家组织港台 60 名歌星举办献给 1986年的《明天会更好》音乐会。受其影响, 内地流行音乐面临从创作到表演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流行乐团团体的出现,朱逢博在上海、李谷一在北京分别组织了轻音乐团, 谷建芬则组建了“声乐培训中心”, 东方歌舞团也多方寻找流行音乐歌手,这些团体都成为歌手出身之地。一些词曲作家如谷建芬、傅林等人的一些作品也向流行音乐风格靠拢,大批歌手、乐手纷纷涌现。在音乐创作上, 1984 到 1985 年走红的作品如《小草》、《妈妈的吻》、《重整河山待后生》、《济公活佛》等作品已经具备了流行歌曲的特点。 1986 年百名歌星演唱会《让世界充满爱》的推出, 标志着内地流行音乐创作群的崛起和流行音乐成为社
音乐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