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苏轼苏辙六国论译文
越王句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越王勾践有六千门客;魏公子无忌、齐公子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吕不韦都有三千门客;而田文(还)招揽了六万名崇尚侠义的奸猾之徒在薛地安家。齐国稷下的辩士也有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都招揽了无数门客。下至秦汉年间,张耳、陈余号称“多士”(可译为有许多门客),所豢养的宾客都是天下的杰出人才,而(甚至)田横也有五百名门客。】
第2页/共16页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载的人就像这么多,可以料想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人)应当是官吏的数倍或是农夫的一半了。这些人都是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人,老百姓如何能承受得起,国家又如何能经受得起呢!】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我认为:这是古代先王所不能免除的。国家中有奸猾之徒,就好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昆虫有(带)毒螯(的虫子)一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于自己的处境,就能够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了,把他们全部铲除干净,就不是正确的方法。】
第3页/共16页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我考查世事的变迁,知道六国能长久存在而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就是由此造成的,不能够不加以省察。】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供养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这四类人各有各的职守,那么老百姓就安定了。】
第4页/共16页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四类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前代的君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选拔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种方式选拔产生。夏商周以前由学校中选拔产生,战国直到秦代由客卿中产生,汉代以后从郡县制中产生,魏晋以后从九品中正制中产生,隋唐直到现在从科举制度中产生。】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虽然并非完全这样,(我只是)选择其中比较多的现象论述。】
第5页/共16页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没有一个反叛,因为(当时)凡是优秀杰出的民众,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
第6页/共16页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优秀杰出的民众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都回到哪里?】
第7页/共16页
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它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是明智的,我不相信。】
第8页
苏轼苏辙六国论译文PPT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