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讲义.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讲义.doc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政治制度
1、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标准:依靠门第
北魏孝文帝改革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 背景: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宗主督护制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2、 措施:
前期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 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组织。
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作用: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 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
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原来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490年,孝文帝亲政。继续推行革新措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迁都洛阳。
原因: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洛阳是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适应统一的需要。
A、 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改革深入阻力重重。
B、 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人口增加粮食供给经常困难。
C、 军事上,与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D、 地理上,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显得太远。
移风易俗。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措施:A、易鲜卑服。 B、禁鲜卑语,讲汉话。 C、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D、通婚姻。 E、改籍贯。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 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和。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模仿汉族官制,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3、历史作用:
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缓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为唐的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 经济
1、 农业:工具:曹魏翻车(龙骨水车脚踏手摇)灌溉
2、 手工业:灌钢法(16世纪前技术产量领先);白瓷;民间手工业遭到摧残
(四) 思想文化
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原因:社会动荡不安,苦难中挣扎的老百姓想要找到精神解脱的道路,适合统治者统治。
(五)科技文化
1、 科技:
(1)农学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录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学著
2、 艺术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蓝天
  • 文件大小68 KB
  • 时间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