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计划书.doc牵手你我他
——大学新生社交回避与苦恼团体辅导
一、 团体名称
牵手你我他 大学新生社交回避与苦恼团体辅导
二、 团体目标
社交是人的重要行为之一,大学生也无法避免。该团体的目标是使大学新生中的社交持 回避与苦恼者,在初入大学时能顺利适应新环境,融入群体,甚至是自我成长,学会如何为 人,找到自我归属感和被接纳感。
三、 团休性质
该团休的性质是成长性与领悟性、封闭性团体。
四、 领导者及训练背景
该团体组长,女,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在校期间已经系统性地学习了心理学专业相关 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心理与教育学统计、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 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除此之外,该团体组长于2010年三月开始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进行 学生心理咨询相关学习与咨询工作。同时,该组长还参与了 2010年的“5. 25心理健康月” 的现场心理测评与咨询活动。通过在辅导中心的学习与运用,该组长学会了更好地去倾听, 去理解他人,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而且该组长对事情的控制力较好,能冷静应对各 种突发状况,热情乐观,能通过自身去影响组员。
该团体副组长,男,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经过三年系统性地学习了心理学相关学科知 识,并能很好地运用理论于实践。副组长主要是辅助组长工作,并在参与活动中起带动示范 的作用,并能理智地看待和分析事情,正与组长形成互补。除此之外,这个社会是男女共存 的,我们的大学校园也是如此。我们的团体要创造的就是整个大环境的缩影,使组员在团体 中感受到轻松、温暖和安全。
五、 团体对象
大学本科大一新生共六人,专业、年龄不限,三男三女。
六、 招募方式与甄选标准
校园内海报宣传,并设报名点。通过主动报名者来筛选组员。报名者填写报名表,以及 作为筛选辅助工具的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也是为团体结束后作对比参考。
组员排除的标准:(1)非大一新生,非本科专业;(2)正经历急性生活危机;(3)严重 抑郁并有自杀倾向的病人;(4)无法规律出席的组员;5)注定脱落者,其特征包括心理悟 性差,过多采用否定的心理防御机制,严重躯体化症状,缺乏参加团体的动机,较为严重的 精神病症状,不讨人喜欢,有严重的交流障碍,低智商等。
组员纳入的标准:(1)大■本科新生;(2)有强烈地参加团体的动机,特别是有改善自 身社会交往能力的动机;(3)社会交往时倾向于•个人独处,不喜欢或者不愿意与其他人进 行交流,在社交场合与人交往的时候,感到痛苦烦恼,非常不舒服,主观认为融入群体和与 他人交往有困难,并愿意为这些负起责任,或能承认自己存在社交回避与苦恼的问题存在, 且有寻求改变的意愿。
七、 时间频率与次数
-周一次,星期二18:00—19:30,共8次,除第二次户外活动,每次约90分钟。
八、 地点
学校音乐治疗室,户外。
九、理论基础
(一)成员的行为特征与需要(基本理论)
大学新生这个群体,刚刚结束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来到大学这个与高中截然不同的 环境,面对来自各地形形色色、不同性格的同辈,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能否与同学友好共处,也不知道在学校里能学到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他们正处于艾里克森 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人的八大发展阶段”中的成年早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 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5。对社交持回避态度者,他们并不是不社 交,他们只是无法从社会交往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他们更多的是觉得苦恼。有研究表明, 性别、年级、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城乡來源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或〈0. 01)l2lo也有调查结果显示TSBI (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和T - AI (特 质焦虑问卷)评分与SAD量表评分具有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0〈0. 001),并最终选入回归 方程,提示个体固有的低社交自尊、高焦虑特质与其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 恼感受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⑷。
有研究证明,婴儿早期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期乃至成人期的行为⑷。安全 依恋的婴儿到了幼儿阶段仍保持积极的心理品质,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 环境有很好的控制感;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 不稳定等特点。从依恋理论来说,对社交持回避与苦恼者更多的是不安全依恋者,他们更多 时候表现的是不自信,对事情处理能力不够,与人交往常出现矛盾,感到痛苦烦恼与无助感, 甚至是更愿意独处,不与他人交流。大学新生中社交回避与苦恼者虽然属不安全依恋的占多 数,但他们依旧有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他们的依恋类型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易出现 问题与矛盾。因而对这一群体做相关团体辅导是有必要的。
(二)辅导方法与策略(活动设计理论)
社交
团体辅导计划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