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诗歌的童趣与理趣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创作诗歌上万首。他早年师从江西诗派,对江西诗派极为推崇,后学习王安石和晚唐诗人的绝句,至淳熙五年戊戌(1178),领悟到应该摆脱前人的藩篱而白成一家,师法自然,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在封建意识形态达到高峰的南宋,儒家思想弥漫着整个社会,理学的发展,更是给社会披上了一件神秘的袈裟。在文以载道、诗歌言志的正统思想笼罩之下的诗作中,以自然景物、儿童趣味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数量并不多,杨万里的诗歌正是以此为特点,读起来自然流畅、清新活泼、妙趣横生,从而自成一家。严羽《沧浪诗话》云:“南宋只有杨万里‘尽弃诸家之体而别出机杼’,形成‘诚斋体’。”读诚斋体诗歌,不由得使人回到自然、回到童年,追忆逝去的自然之美和童年的妙趣时光。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人了不少杨万里的诗作,品析诗歌中的童趣与理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领学生赏析诚斋诗。
一、杨万里诗歌中的童趣
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他们的诗大多是静观其物,读之会有一种优雅宁静感,但不易引起我们的欢愉之情。杨万里的诗,有不少是以在大自然中玩耍嬉戏为题材的,诗中处处充满童趣。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心”之趣
在他的笔墨之中,大自然万物似乎都活了起来,充满了生机和灵性,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有以一颗童心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质朴。
诗中所写的溪水,就像活泼淘气的小孩,扑腾着向前,却被山坡挡住去路。于是,溪水便争吵起来,等到冲出阻碍后,又欢快地流向广阔的大地。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但赋予溪水生命,同时让读者顿生童心,仿佛身融其中,体会那一丝欢愉之感。透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杨万里就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他在用孩童的眼睛看待大自然万物。这不得不令人感叹。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奔竞之心尽消,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用童心感受初夏的闲情,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荫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口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诗人童心复萌,似乎也变成“捉柳花”的孩童。
杨万里笔下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莫不被赞叹一番、游戏一番,无怪乎姜夔会赞叹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杨万里把物我统一,把物我的喜悦融为一体,带着一颗童心,欣赏到了人与大自然的乐趣,让人们领会了童心童趣的不灭之美。
“眼”之趣
童年是生命的起点,很多美好的回忆都会留在童年。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指出:“儿童文学创作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H艮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杨万里并非有意识地创作儿童诗歌,但是在他那童心不泯的笔下,也有不少诗作,用童“眼”看世界,从儿童视角来展现童趣。
阳春三月,正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诗人抵制不住春天美好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到了山村,映人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金灿灿的油菜花。突然,一阵笑声把诗人的日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
杨万里诗歌的童趣与理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