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简介天心阁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位于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内。楼阁三层,建筑面积 846 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它建筑巧妙融为一体。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 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为伴。其名始见于明末俞仪《天心阁眺望》一诗中,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盛名于世且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今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相媲美,被誉为古城长沙的标志。天心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期重修过, 193 8 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 年重建。现在的天心阁共有三层,总高 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由 60根木柱支撑,古色古香,造型别致。历史渊源天心阁系乾隆十一年( 1746 )由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阁名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阁楼总建筑面积 864 平方米,当时为全城最高处。解放后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阁体乃 1983 年重建,仿木结构, 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主副三阁,间以长廊。整个阁体呈弧状分布。主阁由 60 根木柱支撑,上有 32个高啄鳌头,32只风马铜铃,10条吻龙。阁前后石栏杆上雕有 62头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另外阁内还珍藏了许多名人字画。天心历史——长沙筑城,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刘邦立汉,封重臣吴芮为长沙王,置长沙国,都长沙,始筑土城。由汉迄宋,随着社会发展,城池亦向南北两向渐次扩展。至元代广袤已形定局,但城垣形状仍较简陋, 明初,才垒址以石, 使之“上下完固”。清顺治十一年, 洪承畴拆明朝诸藩王府之藩城砖,尽数用以修筑城垣,使其增高加厚。此后又续修建,设有窝铺、更栅,增修城楼、炮台、垛口,为之一新。辛亥以后,为了发展贸易和交通,拆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 因阁峙城头之故,存此一段。军事重地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天心阁其座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 据同治四年记载,当时城墙高三十三米,加阁高共计四十八米,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现遗留城墙长 251 米,高 米。天心阁饱经战火,屡毁屡建。 1852 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与清军鏖战,不幸殉难于天心阁下。至今城墙上还留下了一些炮眼。 1905 年, 孙中山、黄兴在日本派遣同盟会会员陈家鼎回湖南组织同盟会机关,其秘密机关一度设在天心阁内。 1930 年7月27 日, 彭德怀率领工农红军攻入长沙,也在天心阁向部队作过报告。烧毁与重建 1938 年,“文夕大火”,古城长沙一片焦土,阁楼更是荡然无存,唯有那坚实的明清(窑印为证)古城墙在无声地哭泣。现在的天心阁为 1984 年重建,阁楼具有明清两朝城楼风格,高阁用游廊连接,形似山峦起伏,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它的结构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层阁用四十六根红漆圆柱支撑,廊柱结合, 栗瓦粉墙,灰白色石基敦厚稳实,六十二头石狮各具姿态,三十二只龙首托起翼角,翘首蓝天,三十二只风马铜铃迎风鸣响,巨型吻龙各领风骚。石壁图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狩猎和战车战马,看上去,仿佛仍然是旌旗猎猎,战马萧萧。整个建筑色调凝重而雄浑,风格去华饰而存古朴,是一幅历史的画,是一首古雅的诗。古阁雄踞,气象
天心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