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咏兰诗.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浅析咏兰诗(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张小璐) 摘要: 本文以浅析咏兰诗中所蕴含的文人情感世界、探索咏兰诗的演变轨迹为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问题,即文人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咏兰诗、时代的变迁与咏兰诗的变化、作者身份的不同与咏兰诗呈现出的差异。在对历朝历代的咏兰诗进行了归纳、比较之后,我发现咏兰诗承载了丰富的文人情感,如怀才不遇、追求高洁独立的人格,等等;我还发现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诗人自身修养、处境等条件的不同,咏兰诗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关键词:咏兰诗,文人情感,演变轨迹,差异性 2 浅析咏兰诗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不难发现历代文人都极其欣赏和喜爱兰:屈原滋兰九畹于楚地、陶渊明植幽兰于前庭、萧衍种紫兰于玉台下······ 兰以其高洁的品性成为了骚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孔子《家语》)、“岂为赏者悦,自保孤根生。”(白居易《咏兰》)······这些以兰为意象的诗歌集中而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的思想情感, 为后人们探寻先贤的精神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同时, 通过纵向比较,我发现时代的变迁深刻的影响着咏兰诗的变化;我还发现不同身份的诗人所创作的咏兰诗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一、文人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咏兰诗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把“诗言志”一语作为我国诗论的“开山纲领”, 此处所说的“志”一般被理解为是愿望和情感。也就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情感的。咏兰诗中就蕴含了许多独特的文人情感。(一)兰彰显着独立高洁的人格中国古代的历史向来不乏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期。面对“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中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的黑暗社会现实,以屈原为代表的很多文人选择了坚守独立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兰在这类文人的诗文中大量出现成为了他们志洁行忠的象征。“扈江离与辟芷兮,任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屈原把兰连缀到他的佩饰上, 周身散发着兰的清香之气,这如孩童般天真烂漫的举止表明他认定了自已的高洁和与众不同。他视“导夫先路”为己任,却被楚王疏远甚至放逐。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为自已营造了一片芳园,把自已同污浊的世界区分开,在那里,他“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继续坚持“美政”理想,继续担心着楚国的前途。然而等待他的依然是“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的世界,于是屈子绝望了,他不得不带着心爱的兰草与他心目中的“美人”诀别。他上下求索不放弃、坚守独立人格不从俗的美好品格如兰一般, 历久弥香,在后世文人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有诗云:“生性本幽谷, 岂愿为世娱?无心托阶庭, 当门任君锄。”(《兰》)这位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打击的诗人,不仅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着铮铮傲骨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他宁可“深林不语抱幽贞”也“不肯恋金瓶”,可谓将空谷幽兰不讨好世俗、不趋炎附势的质量展现的淋漓尽致。(二)兰背负着怀才不遇的痛楚 3 怀才不遇的情怀贯穿于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中。这些文人往往有着浓重的忧患意识,有着突出的个人才能,但是在封建制度的压制和摧残下,他们的理想得不到实现, 思想得不到认同。这样的文人或是隐居、或是郁郁而终、或是自我放逐。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兰来承载怀才不遇的苦闷。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我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1]我想对于有识之士来说,这一时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失路之悲。陶渊明曾在《感士不遇赋》中写下:“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这是对不公社会的控诉,看似并不强烈,但是充溢着凄凉和无奈。陶渊明手握兰草亦如灵均般散发着清幽之气、“猛志逸四海”,但是在东晋动荡黑暗的社会里,他“大济苍生”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他时而入仕时而隐居就是他内心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几经沉浮,社会现实和他的人格操守之间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他只好挂印归田园,背对不堪的世事,面对“生前庭”“待清风”的幽兰,期待着清风的脱然而至, 鉴别兰于萧艾之中。然而清风始终没有来,陶渊明失望地把曾经的雄心壮志埋在了南山脚下,把巨大的伤痛隐藏在了恬静的心绪背后。最终,他手握兰草,一路芬芳地走进了历史的深处。与陶渊明同样失望的还有陈子昂。他也胸怀济世之志,对自已的才能高度自信:“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度荆门望楚》)然而之后的一首《登幽州台歌》可谓是报国无门的呐喊,有孤独无助的怆然,更有不甘忍受命运摆布的豪情。这不禁使我想起剧作家易卜生的一句名言:“那个最孤独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但是在《感遇》其二中,这种力量被销蚀殆尽,这首诗的基调不再是“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朗炼”了,而是呈现出陈诗中少有的颓败色彩,为世人展示了这位悲剧英雄的内心中最柔弱的一面。他把自已比作了生长于人间一禺的兰草,只剩下了无奈

浅析咏兰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257909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