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唱结合对古典诗歌教学的帮助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可以抒发情感,观察朝政得失,可以凝聚百姓民生,可以增长见识。孔子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更是重视诗歌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歌,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但是到了高中,很多高中生最头疼的就是诗歌,究其原因,在于诗歌语言跳跃,用词精炼,情感含蓄,加之对诗人生平了解少,古代文化常识不熟悉,时空生活不同的阻隔都造成对诗歌的生涩。
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座谈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并在2015年的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而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高考中是必考。
高考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在课程标准关于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和态度中认为:“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审美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诗人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让学生喜欢上诗词,我觉得可以从诗歌本身的节奏入手,先诵读然后唱诗,两者结合,更能激发大家学习的热情,切实感觉到诗词的魅力。
以教学《短歌行》为例,在上课时,我会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纠正读音,停顿,继而让学生找准关键词“忧”来体会诗人感叹时光易逝、求贤若渴的忡忡忧心。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字词的平平仄仄,读出语气和气势。“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在强调情感是沟通古今跨越时空的钥匙。我会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赤壁之战前夕,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扮演一回曹操,体会诗人的紧张和忧虑。经过这样的铺垫,我再次让学生诵读,他们读得声情并茂,理解了曹操胸怀天下、求贤若渴、渴望统一的急切心情。
在声情并茂的阅读中,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挖掘:曹操的忧虑是什么,如何解决忧虑,曹操具有怎么的形象。通过郑庄公《子衿》与共叔段的《鹿鸣》原文呈现,在对比中体会用典的浑然天成,曹操的创新,不拘一格。通过小组分析,共同完成对这首诗歌的鉴赏性阅读。
在诵读中大家和诗人融为一体,为深化记忆,我趁热打铁,请学生来唱诗。我先播放了陈乃荣《短歌行》的音乐,然后请学生凝神谛听,其中有几个学生小声地唱和着,一遍之后,我号召他们大声歌唱,全班学生兴致高昂,引吭高歌,很多课堂上不开口的学生,竟出乎意料,唱得特别响亮。通过这样与时俱进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上诗歌课,学生也觉得古典诗歌这样学既轻松又快乐。
诵读理解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也记住了优美的语言,但是根据记忆遗忘曲线,这些他们虽然会快速地记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会快速遗忘,而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对深化诗歌大有裨益。如《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诵唱结合对古典诗歌教学的帮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