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词、敬语、讳言与儒家文化思想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封建中国确立了它在社会各阶层的思想统治地位,它的核心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语言文字也毫不例外。即使在语言文字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这里只谈一下它对谦词、敬语、讳言这三方面的意义与影响。
说到谦词,每一个人都会很熟悉,因为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汇。而这所谓的“谦”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中的“礼”是不谋而合的。谦虚、谦恭这都是一种“礼”的表现,我们所说的谦词也是“礼”的一种表现。在古代,这种表现尤为突出。对父母时要自称犬子,对君主时要自称愚臣,对上级时要自称卑职,而在通常情况下,也要称自己为鄙人,称自己的家为寒舍,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这些语言中出现的“愚、卑、鄙”之类的词都是代表低下、不好的意思。同时“礼”也是一种宗法制度的体现。周代的礼仪制度最为完备,也最为繁琐,上层统治阶级对它推崇备至,而下层人民却要背负沉重的负担。因此,这些语言里也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即通常所说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的封建纲常制度,下对上一定要谦恭有礼,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所谓的谦词。当今社会的谦词也仍有应用,其范围和内容与古代已有了显著的区别,但在本质上与所倡导的儒家文化中的“礼”是一致的。
敬语与谦词是相互联系的,也同样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礼”,这两种词语的产生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对自我的称呼,必然要求有对别人的称呼。而这样的称呼似乎更加广泛。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关系不外乎亲戚、朋友、上下级。但这样的关系却不是单一的,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社会关系中的方方面面。因而在社会中,人们需要用更加广泛的词来称呼与自己相关的人。对待父母要称呼父亲、母亲,外人在谈到你的父母时就要称高堂、椿萱、双亲,称别人的父母就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家的兄弟姐妹一般都加令,如令兄、令妹等,称妻子的父母为岳山、泰水,称有德行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为阁下。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敬语因与谦词的产生原因相似,因此它也是与儒家文化中的礼学思想分不开的。对自己的谦与对别人的恭是分不开的。古语有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可见“礼”就是上对下的要求,即要求下对上的敬。由于统治阶级所贯彻的“独尊儒术”思想使儒学中的“礼”成为人们行为中的规范,人们在自觉不自觉中严格而认真的遵守“礼”这样的规范。
谈到讳言,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理解它的内含。“讳”在《辞海》中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隐瞒、避讳之意。《公羊传・闵公元年》中“《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讳者讳。”这一解释中就可以看出“讳”从一开始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即下对上的礼。下级对上级、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都是需要隐恶扬善的。二是指所隐讳的事物。《礼记・曲礼上》中“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无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下,只要出现了需要隐讳的事物,那么必然会出现所要隐讳的语言。像古代人们是非常忌讳说到“死”这个词的。所以帝王死就说“崩”,《触龙说赵太后》中就出现过“山陵崩(指赵太后死)”这样的话。诸侯死则称“薨”,而有德行、地位高的人死去就称“驾鹤西游”。一般平民死有时也称死,但多数也会有避讳称
谦词、敬语、讳言与儒家文化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