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生活适应与健康
案例:开学第一天
开学第一天,教室搞卫生却由不少溺爱孩子的爸妈代劳,家长在教室忙个不停,俨然当上“劳动委员”。
2009年9月1日8时许,南昌市红谷滩几所学校门口就已聚集很多送孩子的家长。许多新生入学报到时,有父母、阿姨等诸多亲友陪同,家长排着长队帮孩子办理入学手续。报到结束,各个班级陆续打扫卫生,部分家长都留下来,承担本应由孩子完成的卫生清扫工作。扫地、拖地、擦墙、擦灯管、擦玻璃等,而孩子们却在一旁玩耍。
情境故事:游泳去
人物:晓晴、明明、明明的奶奶
内容:星期六下午3点,晓晴来敲明明家的门。明明的奶奶开了门。
晓晴:奶奶,明明呢?
奶奶:明明还在午睡呢!
晓晴:明明赶快起床呀,我们一起去游泳吧!
明明:(明明从床上跳下来)对呀!我差点睡过头了。奶奶,帮我把毛巾、救生圈、拖鞋全拿来。
奶奶:(把准备好的东西给了明明)游泳时小心点啊!
明明、晓晴:奶奶再见!(便走出门去)
一组数据:
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大型调查中,调查组对10---14岁的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状况作了了解,调查显示,%的儿童从没做过饭或很少做饭,%的儿童从未洗过或很少洗衣服,%的儿童从未或很少洗碗、洗菜,31%的儿童从未做过或很少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美国的不少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为人打工,干些洗车、送报、看孩子等活。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德国更是从法律上规定6—18岁青少年应承担的家务劳动项目和数量。
可据一份抽样调查,我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却不足12分钟。据有人统计,我国中小学生中有78%的没有煮过饭,也不会煮饭;有72%的没有洗过衣服,也不会洗衣服。
一个笑话,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研究生从小到大除了学习竟从未做过家务,不知道饭怎么煮,衣服怎么洗;一次,面对烧好的蛋,竟不知该如何去壳吃,拿在手里无从下手。
讨论:
生活自理能力对小学生身心的影响?
有利于学生人格的构建、自信心的增强,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自我判断、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儿童意志的磨练,情感的陶冶。
有利于儿童责任感意识的强化。
有利于儿童知识的丰富,智力的发展。
……
生活自理能力:指规划、料理、调控自己日常生活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它是小学生发展中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切能力的基础。
一、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生活自理的内容
包括:衣、食、住、行以及家务、学习等内容。
(1)衣——自己穿、脱衣服,根据天气增减衣服,将衣物叠放整齐等;
(2)食——独立进食,知道关于食品的基本常识等;
(3)住——独立回家,独立睡觉,整理床铺等;
(4)行——单独上学、回家等;
(5)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6)学习——独立完成作业、整理书包等;
(7)消费管理——有计划支配零花钱,选择合适的消费行为。
小学生心理健康生活适应与健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