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1-0160-005
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气”范畴和“逸”范畴都是占据枢纽位置的重要范畴,尤其是“气”范畴,早在中国美学的源头――老子那就获得深刻而精妙的审美内涵,列位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元范畴系列。而“逸”范畴也一度被古代文人士大夫视为最高人格形态和艺术品格。“逸气”范畴作为“气”范畴和“逸”范畴共同的子范畴,既是它们各自审美内涵的重合,也是对这两者的深化和发展。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气”范畴和“逸”范畴原本各行其道、互不干涉,其合流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范畴互相渗透、限定、牵引、统摄的结果,也是诗人和文论家们主动创造的成果。在“逸气”范畴中,虽然“气”范畴明显居于统摄“逸”范畴的主导地位,但本文主要强调“逸”范畴对于“气”范畴的限定和牵引。“气”范畴主要用来表示一种生命力,用于人物品藻领域则表示人物的生命力,用于文艺理论领域则表示艺术品的生命力。“逸气”范畴的出现,无疑也跟品评人物与艺术品的品质、形态和生命力有关。
一、“逸气”范畴的历时性形态
“逸气”范畴在历史上的表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散见于论述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品格追求的各种文论和笔记小说中,另一方面存在于评价人物的品格形态和精神风貌的各种野史、传记和笔记中。但有时两方面的区别并不明显,因为我国向来有“人品和艺品互证”的传统。
(一)“逸气”范畴表现于文艺批评领域
“逸气”一词诞生于魏文帝曹丕的《与吴质书》中“公干有逸气”[1]165一语,其所说的“逸气”主要是指一种强健雄逸的精神风貌。曹丕又是将“气”范畴引入文艺理论的第一人,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1]158
其所说的“气”之“清”者,其实就有“逸气”的意思。所以,曹丕不仅将“逸气”范畴引入文艺批评理论,并且一开始就极为重视它,将它视为文学艺术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品格。
曹丕之后,“逸气”开始散见于各种论述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品格追求的文论和笔记之中,比如南北朝的刘勰《文心雕龙》一文,引用曹丕论刘桢“有逸气”一语,论证其“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璋乃聘”[2]的观点。唐朝孟?ぴ凇侗臼率?》中论述诗歌本体论,单列“高逸”一节,有“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3]之说,评论李白为人为诗有逸气。明代朱承爵的《存余堂诗话》评价郭功父诗“真得太白逸气”[4],清代江顺诒辑、宗山参订的《词学集成》引刘熙载语“东坡词雄姿逸气,高轶古人,具神仙出世之姿。”[5]李白和苏轼的作品都被评为有逸气,可见“逸气”一度是古代诗人和文论家的最高追求和理想形态。
书法理论方面,有张怀??《书断》的“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鬼出神入,追查捕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6]155、“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6]181以及他的《书估》中“逸气盖世,千古独立”[6]150等语。窦?U、窦蒙的《述书赋》中有“安知逸气,未详笔力。犹骥异真龙,紫非正色。”[7]218黄庭坚《论书》中有“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
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