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学“机”范畴探微.doc古典美学“机”范畴探微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范畴序列或范畴家族构成的。这些范畴兼通哲史,映带文艺,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微观形态。作为古典美学范畴的“机”,就是这样一个对古代文人的思考、创作与鉴赏极为重要,又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诸多文化特征的特殊范畴。它的序列包括了机趣、机理、机兆、机变、天机、事机、生机、心机等,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机”的审美范畴家族。
一
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古典美学和文学范畴的语言多来自哲学范畴或者其他学派,尤其是核心的美学和文论范畴语汇,例如作为元范畴的“道”、“象”等,古典美学中的“机”范畴同样如此。
机是形声字,篆文从木几声,表示树木。这是其第一个也是原生性的意义。《说文解字》说:“机,机木。从木,几声。”①《山海经》云:“单狐之山多机木”。后人解释说:“扬雄《蜀都赋》曰:春机杨桠。机桤古今字。桤见杜诗。”②机又通“几”,义为几案,小桌子。“围巾几(机)筵”出于《左传·昭公元年》,后用如机杖(几案与手杖)、机案(泛指案桌)、机筵(几案和坐席)、机榻(几案与床榻)等。“公子牟隐机太息,仰天而笑”,出于《庄子·秋水》。
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生性意义是机关、枢纽、关键。现代汉语中的“机”是“機”的简化字。《国语·周语》云:“耳目,心之枢机也。”《说文》谓:“主发谓之機。”《后汉书·张衡传》文曰:“施关发机。”③于是有“一龙发机”或“一龙机发”之说。《后汉书
·张衡传》中又有“机发吐丸”之言,意为机关发动吐出铜丸。《后汉书·赵壹传》注云:“机,捕兽机槛也。”后又用如机弋(泛指猎取禽兽的器械)、机阱(圈套,设有机关的捕兽陷阱)、机X、机槛(设机具捕鸟兽的陷阱)等。《易·通卦》曾云:“验机杼始出握机矩法”,故又用如机牙、机互,即弩上发箭的含矢处和钩弦制动的机件;机括、机栝,即弩上发矢的机件,可开关的机械装置。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云:“多于机上之工女。”机在此引申指织机。由于古代中国丝织业发达,因此机的这个意义用途十分广泛,如机绝(织锦的绝巧)、机房仔(方言,清代纺织工人的俗称)、机神(织机之神)、机素(织机上的白绢)、机梭(即机杼)、机轴(织机上卷布帛的部件)等。
“机”字在应用中,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意义指向,即指事物的关键、先兆,如何去非《六国论》曰:“向使关东之地合而为一,以与秦人决机于韩、魏之郊,则胜负之势盖未可知”④。也用如机门(关键,机密所在)、枢机(事物的关键)、机缄(原指造成事物变化的造化力量,后用以指运气,也作机缘)、机密房(机要部门办事处所)、机柄(权柄,掌握事物关键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机”引申为事物变化之所由,有“皆出于机”(《列子·天问》),也有“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之说。庄子用冷静的笔调勾勒了生命转化的脉络:“种有机,得水则为继。”⑤还有机由(契机,原由)、机理(事物变化的道理)等合体范畴。机在表示先兆、征兆的意义上,有“知机其神乎”等用法。《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云:“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也用如机兆(先兆)、机道(事物变化的迹象和征兆)、机微(事物变化的最初征兆)、先机(事机萌动未发之时)等。机也有时机、机会的后序意义链。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谓:
“因机变化。”后来,机又引申为计策、计谋
古典美学“机”范畴探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