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鬼遇上李逵
编者按:王琦(1884-1937),江西新建县人,号碧珍,别号迷道人,绘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师从邓碧珊,继邓之后成为瓷上肖像技艺的第二代传人,擅长瓷上人物画,开创在瓷器上以写意手法表现人物风姿的先河。作品世间防品甚多,作者有幸得以鉴赏真品,辨别赝品,特将分别之法娓娓道来,以读者。
王琦早期以晚清海上画家钱慧安的作品为蓝本。钱慧安之人物作品擅长民间祈福吉祥故事题材,所作颇为各地年画作坊乐于借用。故王琦的肖像瓷画也因符合时尚而最受人珍爱。后因喜黄慎画风,转师之,最终确定了用西画明暗画人物头像、以写意笔法画衣纹的画风。其所绘人物头部结构准确,表情生动;衣褶则以写意法绘成,用笔潇洒奔放,衣纹顿挫,线条硬折。早期作品多饰印章很少题字,转学黄慎之后,常用草书长题。
笔者朋友藏有王琦瓷版画一块,,高19厘米。其所描绘的场景为钟馗坐在大石上,蓝袍半缠腰间,俯身在水中濯足的情形,二鬼卒半身隐于水波之下,似侍从主人之情态。瓷板上部右侧,斜绘枝条遒劲、绿色葱茏之树枝。与之对应的左上部,则题写“喜沐恩波 时在己已年(1929年)仲夏月 西昌迷道人王琦写”。下方用印两方:“西昌王琦”“迷”。
欣赏完朋友的瓷板画不久,偶然在市场中遇见同一题材的赝品。把两块瓷板并放一处,仔细玩味,颇有所感,现将真品赝品对比分析如下:
第一,看瓷板的釉面。真品该瓷板釉面肥厚、柔润,色泽洁白,如同刚剥壳的荔枝。但釉面有粗细不等的孔隙,绝非极其致密。此应为当时绘瓷名家所用瓷板之共同点,汪野亭粉彩山水瓷板,其釉面也如此。如同书画家存有大量好宣纸一样,王琦、汪野亭均为当时绘瓷名家,其画瓷所选择的瓷板,自当出自制瓷名家之手。在彩绘瓷器鉴赏中,瓷器的胎釉就如同中国传统绘画的纸绢一样,是鉴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与之对照的仿品,其釉面干涩、粉白,如同涂上劣质石灰的墙面。
第二,看瓷板画构图。优秀的艺术家,构图是其艺术作品的根基。如真品全景图,王琦采用下部为实,上部为虚的构图方式,而图案左侧的钟馗占据整个画面的重心位置,这也恰恰突出此画之关键。为避免图案上部过于空疏而显得画面呆板,王琦在钟馗的头以及后背上方添绘一枝曲折而富有动感的树枝,枝干逶迤,绿叶婆娑,平添画面空灵之气韵。再辅之以左侧的题款。整个画面布局紧凑,饱满;层次分明,稳重而不失灵秀之气,绘瓷名家之气象毕现!而在王琦其他瓷板画作品中,如《1927年绘人物》 《1930年绘观棋图》,均采用了类似的构图。
对照赝品全景图,则其用心大谬。首先画面下部的水波与上部天空之间的比例分割失调,观之,形散而气势失。以王琦于1930年所画的三块瓷板画中水的表现手法进行对比,如《1930年绘曹国舅》 《1930年绘铁拐李》 《1930年绘张果老》,其水波的着墨大多为阔笔、疏笔,间以留白,整个水面微波起伏,空阔浩渺之意顿起。绝无赝品水面呆滞之感。再看上部左侧树枝和右侧题款,松散至极!与下部构图毫无呼应之姿、相互协调之意。与其说是画,不如说是把两块剪纸左右各一并放而也。所谓大家,其艺术作品都是意在笔先,未下笔以前,心中早对整体构图成竹在胸,绝不会出现这种结构松散、气势均失的现象。因为不论画、字、词、曲,均为吐露心中之言,发胸中之气而作。无不是情致满怀,笔
当李鬼遇上李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