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本文关键词:
美学史,有感,中国,大纲,读后
本文简介: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着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该书整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滥觞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清晰,讲解充分,重点突出。该书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篇组成,四篇分别为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和中国近代美学,每一篇中由若干个章,是具体阐述每个时代具有
本文内容:
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着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该书整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滥觞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清晰,讲解充分,重点突出。该书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篇组成,四篇分别为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和中国近代美学,每一篇中由若干个章,是具体阐述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和着作。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阐明了当今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中国的美学史,原因为它是我们建立美学体系的一种需要。中国美学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研究的时候讲究系统性和次序性,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娓娓道来和逐层深入显得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史是一门理论学科,属于逻辑思维,它是研究每个时代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一部美学史,主要是审美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美学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史;而艺术史(文学史)属于形象系列,它有具体的作品作支撑。而介于二者中间的,既有作品,又有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属于艺术批评史,这是把二者明确又简单的做个区分。下面将依据笔者所对《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本书的理解来浅谈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叶朗先生一改学术界对于美学史是从孔子开始的传统认知,将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归为从老子开始,这是高见。为此,深入研读了《老子》和《道德经》,老子的美学理论之中“美”的范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关于“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是真实存在的。从“道”开始,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先哲和才子的妙悟,可以说,中国整个灿烂文明的文化历程都离不开这个字,一直延续至今,“道”都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流淌。那么老子是主张如何才能追求“道”呢?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致虚极,守静笃。
到了孔子,他首次将美学的出发点定义为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虽然他主要是讲究为政治服务,很大一部分是教化百姓,但是也从很大程度上肯定和挽救了艺术。孔子讲究“美”和“善”,他认为,美只有和善结合才可称之为美,也就是强调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由此得来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叫“文质彬彬”,文就是指人的文饰,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并且,孔子讲究艺术要有节制有限度,用一个“和”字来概括,孔子对于美的欣赏标准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礼之用,和为贵”.
《易传》的美学主要是突出了“象”这个概念,它是对于老子所谈到的象的发展和补充,不同的是,《易传》的象可以直接通向审美形象,而老子却并没有对“象”做过多的解释。《易传》提出了“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这两个命题,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这后来也被很多艺术家当作了艺术创作的法则。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面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779277932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21-09-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