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诊疗方案
10月22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22日公布最新的埃博拉疫情统计,截至19日为止,确诊、疑似与可能的埃博拉病例逼近1万大关,达到9936例,死亡人数也攀升到4877
概述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分支状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囊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纤突),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绿猴肾细胞(Vero)、地鼠肾细胞(BHK)、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培养EBV。病毒感染细胞后7h,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18h达高峰,48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7~8天后细胞变圆、皱缩,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EBOV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需要1小时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
EBOV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4℃条件下存放5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8周滴度降至一半。-70℃条件可长期保存。
流行病学
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宿主动物: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呼吸道传播:空气传播--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性传播: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埃博拉诊疗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