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资料.doc1、《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并非纯理论性的金融学专著,而是一本兼具金融与 社会乃至人文等多方面的跨界杂文集。全书从金融的视觉出发,对社会的发展、人文精 神的变迁、儒家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中美思维模式、历史发展进行对比, 批判了当前社会流行的一些陈腐旧习,比如宗族血缘观念、儒家思想等,给读者提出了 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我认为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全书前半部分主要集中在金融资本领域,对于非金融行业的读者而言略显生涩,后 半部分多在探讨社会现象,提出的观点立意深刻,让人不得不佩服陈志武教授的远见卓 识。
掩卷回想,全书有不少观点颇具见地,令人豁然开朗。
一、金融的实质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金融行为皆可归结为这 两类
所谓跨空间,比如异地办理存取款业务、国际结算、兑现支票、电汇等等,无一不 是在将货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来兑现其价值。起源亦颇为有趣,据传是因古 代盗贼盛行,跨地区贸易常常会遭遇劫匪,后来便诞生了镖局这一为过往商旅提供安全 保障的机构;再往后,连镖局也无法保证100%安全的时候,票号、钱庄等具银行雏形 的金融机构便诞生了,在长安赚的银两,直接存入当地钱庄或票号,回到洛阳后再从洛 阳分号提出便可。这便是最初的跨空间价值交换,直接催生了后来的银行业务。
所谓跨时间,比如信用卡购物、发行国债、资本市场上融资等等,其实质是将未来 的收入流在今天变现,讲得通俗一点,即是将明天的收入借来,在今天进行投资或消费, 待日后获得收益时,再偿付借款。这便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其起源竟是因为罗马帝国 连年战争(尤其是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热那亚这三个城市),当地政府已无力支付军备 开支,只得向民间筹集资金,可是,如何才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的将钱借给政府呢?不 知是谁想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点子:将政府未来的税收作为抵押,向民间进行有 息借款。这一方案成为了政府发行国债的起源,亦间接催生了后来的证券市场,这些都 是后话了。
陈志武教授认为,任何金融行为都逃不开这两种类型,要么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 要么是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要么二者兼具。无论是基础业务,比如亲朋好友间的日常借 款行为,还是高端的金融领域,比如国际掉期与衍生交易,概莫能外。
能将如此浩繁复杂的金融现象还原到简单朴素的本来面目,想必需要经历多年的沉 浮与冥思,方能得出这般大彻大悟返璞归真的见解。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兴起,并非是开放市场、还富于民之举,其初衷仅是为了让国 企脱困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实质的探究,见于本书第四部分《股市的逻辑》,该部分用了三 章来阐释当前中国股市中的一些现象,并分别剖析其内在原因。事实上,鄙人对股票始
终怀着一种固有的观念,认为股票市场投机多过投资,赌博多于博弈。读完这部分后, 我为这种无来由的感觉找到了理论支持。
本书第四部包含第16——18共三章。第16章名为《中国股市怎么了》,揭示了 当前中国股市的一个怪异现象:股票与其背后的上市公司相距太远,有的甚至已经脱离 了实质关系,通俗一点来讲,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一回事,而代表它的股票却是另一回事, 有的甚至成为了一个空洞的符号。在中国股市,常常会看见这样的灵异现象:当上市公 司出现重大利空消息时,其股票不跌反涨;而在其发布利好消息时,股票却一路跌停。
对此,陈志武黑色幽默地说,“一旦股票跟其上市公司实际脱离了关系,股市真的 只是换了个说法的赌场。”
第17章名为《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本章探讨了资本市场在国有 银行业改革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中国资本市场设立的动机与初 衷,令人振聋发耳贵。
在这一章里,陈志武教授接连抛出几个发人深思的疑问——
为什么在沪深两地,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意料之中、没有任何激情的红筹股的上市, 而在纳斯达克、联交所内,每天都在上演着感人的上市奇迹?
为什么大部分的IPO还是只针对国企开放,而民营企业却很难享受到这样的融资机 会?
为什么内地上市公司中,红筹占了大盘权重的70%,仅仅只有不到三成的公司是民 间企业?
读完这一章后,我不无动容。纳斯达克、香港联交所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贫民 窟的百万富翁”,从分众传媒、如家,到百度、优酷,每一个上市公司的背后都有一个 《当幸福来敲门》的感人创业故事,沈南鹏、刘永好、张朝阳、李彦宏等等,而在内地, 我们所能看到的,永远只有平淡无奇的国企上市公告,工行、农行、中石油、中国人寿…… 当国企在分享市场融资的饕餐盛宴时,民营企业为了发展,只能往来奔波于各大银行的 信贷业务部,靠点头哈腰卑躬屈膝送礼勾兑来为企业争取微薄的融资机会。
前者正是美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Ameircan Dream,亦即美国人眼中的创业文化、 创新精神,任何贫
读书笔记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