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蒹葭》(华东师大版).doc回《兼葭》教学设计
《兼葭》是华东师大版《语文》教材高一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兼葭》是一首爱情 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 惆怅、执着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理解内容能够背诵全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 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 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兼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二、 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首,又称诗三 百。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风、雅、颂、赋、比、 兴合起来称之为《诗经》“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托物起兴,借别的 事物来引起所歌咏内容。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兼葭》一 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 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 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 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每章前两句,语速应缓慢,读出苍凉味。
“溯洞”“溯游”两句,动作焦急急迫,语速应较急促。
“道阻且长”等句,语速应慢,体现险阻重重。
怅惘之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T氐-。
所谓'伊人在水'之渎-。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壮-。
“宛在”三句,应读出失望、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溯洞'从之-,道阻'且长-。 兼葭'凄-凄白露'未晞-。 溯洞'从之-,道阻'且跻-。 兼葭'采-米白露'未己-。 溯洞'从之-,道阻'且右-。
四、整体感知
《国风•秦风•兼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 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 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 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
【教学设计】《蒹葭》(华东师大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