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务实论道拍卖市场
选题?统筹:宽和董凡 执行:尧小锋石晓 2005年6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的"2005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今年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成立十周年,此次论坛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内地陕复文物艺术品拍卖以来,海内外拍卖界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全国人大常委会何鲁丽副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人和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海内外艺术家、鉴藏家、评论家、教育家、经济和法学专家、拍卖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等各界人士共200余人参加了论坛。各界精英在本次论坛设立的主题演讲、专题演讲、专题论坛三个板块中就如何“建设规范、繁荣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进行了深入而又广泛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表示,本次论坛的召开是中国拍卖行业与国际开展交流与合作跨出的历史性的一步。
迅速崛起的艺术品拍卖业
1986年,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第一家拍卖行国营广州拍卖行成立,立足于企业形式的商业性运作的拍卖活动由此出现,拉开了新中国拍卖业发展的序幕。1992年,在深圳和北京相继出现了艺术品拍卖会,标志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初显端倪。1993年,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相继成立。1994年,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成立。这几家公司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艺术品拍卖事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大城市迅速崛起。随后,天津、四川等地陆续成立了艺术品拍卖机构,组织起规模、风格各异的艺术品拍卖活动,带动了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发展。由此,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截止目前,艺术品拍卖机构已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主体有200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近30家。2004年拍卖专场388场,总成交额达到57亿元。拍卖门类也从书画、瓷器扩大到珠宝翡翠、西方艺术、古籍家具、邮品钱币、玉器古玩和油画雕塑等。以北京为例,2004年,文物拍卖企业全年投拍量72834件套,是2003年投拍量的1.55倍,2002年投拍量的1.9倍,2001年投拍量的2.9倍,2000年投拍量的3.3倍;成交额连年增长,2001年较2000年增长38%,2002年较2001年增长62.3%,2003年较2002年增长2l%,2004年较2003年增长239%。这些都有力地显示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本次论坛上,就目前拍卖业取得的成就,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等有关领导给予充分肯定。佳土得拍卖公司全球业务发展董事大卫?安东尼?斯瑞德菲介绍说,2001年佳士得公司在主要拍卖中国艺术品的香港的拍卖额仅是纽约拍卖额的十分之一,但现在占到纽约拍卖额的20%。目前香港的市场拍卖额比2004年增长60%。因此,他们非常看好中国的艺术品市场。
拍卖业快速发展的深层原因
就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陕速发展的原因,与会的相关专家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层分析。中从经济原因分析说,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就是城市化进展非常迅速。中国到2003年G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也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轨道。这个阶段大量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于整个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拉动中国经济从2002年快速增长,城市化发展给整个居民消费带来了一系列变化。第一件跟艺术品相关的事就是住房面积的急剧扩张,从改革之初人均不足7平米,现在剧增到人均25平米。住房平米数对很多藏家来讲是很重要的因素,买一幅画放在哪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有了房子才愿意买一幅很好的画。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以及住房面积的扩大使得人们对艺术品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城市化推动了整个艺术品市场的需求。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从政策原因上认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繁荣由诸多因素促成,但核心因素有三个:一是《文物拍卖试点管理办法》、《文物拍卖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为拍卖市场的合法化奠定了制度和法律基础。二是国家相关部门适应市场发展的形势,适时推出“打星号制度”、“文物复出境制度”和“定向竞买制度”。“打星号制度”催生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国内市场的兴起和繁荣。“文物复出境制度”最大限度地鼓励、吸引了流失海外的文物艺术品大量回流。三是在以上法律和制度基础上,政府和企业积极互动,共同培育一个有序、健康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与会嘉宾在从宏观上分析拍卖业现状的同时,以建设性的态度,从微观上更多地探讨了拍卖市场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和解决之道。
拍卖企业资质审批有
理性务实论道拍卖市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