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大全
篇一:山水田园诗大全
《辛夷坞》王维《山居秋瞑》王维
木末芙蓉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中发红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涧户寂无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纷纷开自落。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田家行》王建《鹿柴》王维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空山不见人,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但闻人语响。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返景入深林,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复照青苔上。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鸟鸣涧》王维四时田园杂兴(一)范成大
人闲桂花落,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夜静春山空。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四时田园杂兴(二)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篇二: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
自魏晋以来”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以山水与田园为描写内容的诗作兴起,后世学者对於山水诗、田园诗的起源,多因定义不同而有各种主张.广义地说,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那个时代条件下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也创造了最原始的诗歌。那个时期的不少诗歌都跟劳动密切相关。“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这些都和农业劳动密不可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国风》的大部分是表现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与控诉的,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豳风・七月》就是通过奴隶一年四季种种繁重劳役的叙述,深刻揭露了奴隶主的残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面反映了奴隶一年四季从春耕到严冬凿冰的田园生产劳动。“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采柔桑”,诗中描绘了春天灿烂的太阳,充满生活气息的鸟儿鸣唱,姑娘们拿着竹筐,走在乡间的小道上,采桑养蚕的情景。“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国风・伐檀》)。自《诗经》而下,描写山水田园的诗篇,散见于历代诗歌中,成了脉脉不息的流。
如果说,《诗经》中有些篇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田园劳动生活,可以看作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文学的流派――山水田园诗派的出现,则是在晋宋时期。自陶渊明归耕子晋末,便把田园山水真正纳入了审美与文学的视野。
当然,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兴起,不是一个人的偶然所为,更有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的原因,也是古代文人追求与社会现象综合“碰撞”的结果。概言之,有以下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那时地主庄园经济的兴起。庄园生活成了士大夫阶层现实而又理想的生活。环境变了,既改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题材。其次,是南方的山川地理因素。东晋以后,文化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田园山水细腻柔婉的一面,使得这些自然物成为了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第三,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与人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产物。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一部分人徘徊于追求功名与全身避害之间,由是“朝隐”之风日盛。一部分人寄寓于山林田园,或干脆
山水田园诗大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