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城墙平遥城墙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 1988 年,平遥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7 年,包括平遥城墙在内的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平遥城墙史称“古陶”。春秋时置中都于此,汉置京陵县并筑京陵城。北魏始名平遥并筑城池。明洪武三年(1370) 重筑时外壁砌砖。平遥城墙马面多,造型美观,防御设施齐备,为中国历代筑城之仅有, 并以筑城手法古拙、工料精良堪称于世,是研究中国古代筑城之制的珍贵资料。 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遥城的始建时间至少可追溯至周宣王时期,相传为当时的重臣尹吉甫驻军时所筑。现存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 年)在西周旧城的基础上大规模重修的, 此后又经过数十次修补,但仍总体保持了明代初期的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置的珍贵实物资料之一。城内街道纵横,格局井然有序,清代晚期作为中遥城池呈方形,城墙周长 6163 米。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建,其余三面皆直线相围。城墙高 8~10米,底厚 8~12米,顶厚 3~6米。墙身素土夯筑, 分层铺设稻草为拉筋,外壁城砖白灰包砌,顶部青砖铺墁,内向设泻水渠道。环城墙辟城门 6 道,东西各二,有上下门之分;南北各一。各门交错设置,门外筑瓮城,内外皆用条石铺墁,门洞上原建城楼各一。城墙四角设平台,原各建角楼一座,现城门楼角楼失存。城墙东南隅建有魁星楼和文昌阁,亦俱废。东墙城门上尚存尹吉甫点将台。城墙内侧筑马道。城墙外壁分段筑马面 71堵,上建敌楼各一,中架木板,外设箭孔。城墙上设女墙高 米,堞口高 2米。平遥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城池平面呈方形,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蜿蜒。城墙高 12米左右,平均宽 米,周长 公里。墙外有护城河,宽度和深度均为 4米。墙体内为土筑,外用白灰包砌,顶部用青砖铺墁,内侧设马道和内向排水渠道。墙上有 6 座城门及门楼,四角各筑 1 座角楼,每隔 50 米便筑料敌楼 1 座,共有 72座,垛口共计 3000 多个,据说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来设计的。不过除了城门和垛口,其余已大都残坏。六座城门中,南北各有一座, 东西分别有两座,东西门外均筑有附属的瓮城,形如乌龟的头尾和四足,并且城内街道布局亦颇似龟背纹络,故有“龟城”之称。平遥城墙的东南角和东门,分别有文昌阁(现已不存) 、魁星楼和尹吉甫点将台等建筑。南门部分墙段曾在 2004 年倒塌,2005 年已获重修。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墙体都保存较好,与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等并列为中遥城内现存建筑有:金建文庙大成殿,元建明修清虚观,明建清修市楼, 明建清修城隍庙,还有明清票号、钱庄、当铺、布庄、烟店、商号及民宅等,与城墙相互衬托,古城风貌依然可见。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遥城墙建在城门外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武经总要前集· 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 左右各随其便。”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 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 ,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城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年)补修重筑,城楼高 米, 宽五间 2 米,进深四间 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角楼建于城墙四角上的楼橹,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点将台平遥城墙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相传公元前 827 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是城顶宽阔的高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诗曰: “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护城河即围绕在城下的濠沟。远古人类为了防御外敌侵扰,在聚落四周掘堑挖
平遥城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