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初中道德与法治答题技巧总结.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初中道德与法治答题技巧总结.doc观点一:主观题的答题思路
L 一般思路:读题-审题(审设问、审主体、审材料)T联想(教材 知识、时政知识)一撰写提纲-答案要点(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 政语言)
2、 审题要求:
(1 )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 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 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体 现)。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 ——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 )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一是 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 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 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 的正确与否。
3、 答题要求:
(1 )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 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 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不求写出每个要 点的完整意思,只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提纲逐条写出 答案要点。
(3 )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 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 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六部曲”:
a、看:看设问。看设问的范围(法律、国情);角度(是什么、为 什么、怎么样)。
顷 抓: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 率法”来抓。
c、 领: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d、 联: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e、 列:列出答题纲要,即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 知识,时政知识等按先后列出要点。
f、思: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 分作答)
"六个化”:
a、 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b、 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c、 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d、 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 宏观等逻辑关系;
e、 答案编写完整化:联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新观点进行创造性 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f、 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改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 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观点二:非选择题的一般答题方法
1、 审设问:审知识范围、审题型、审限制要求
2、 审材料:分层、提炼、概括,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教材知识
3、 作答案:答案要点化、表述术语化、结构逻辑化、书写整洁化
F
02
问答题技法二
观点一:意义类主观题答题对策:
.根据主题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
.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义
.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思路
要遵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有微观到宏观、由直接到间接的原则
观点二:谈作用、影响、意义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基本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答题技巧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蓝天
  • 文件大小86 KB
  • 时间202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