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导学案教师.doc《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尝试找一找《咏怀古迹(其三)》的诗眼,通过诗眼体会杜甫在诗中隐晦抒发 的情感。
2、 结合《咏怀古迹(其三)》的创作背景,试着分析杜甫借王昭君的遭遇抒发自 己的哪些情感。
3、 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4、 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运用对比法试着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是借用典故抒 发诗人自己的情感。比较典故和诗人自己遭遇的相似点,就找到了诗人在典故背 后所抒发的自己的情感。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对比法,合作探究
【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 先主庙、武侯祠,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 南的第七年。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瑁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 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 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才叫《咏怀古迹》。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爽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 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 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昭君故事】
其一: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排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 其择吉日进京。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 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 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其二:昭君出塞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 破绽。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 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 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 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 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 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 迎,并被封为“宁胡I阙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I阙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后来王昭君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邪师。
其三:昭君和亲的故事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
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嫡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I阙氏。 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 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 皆巨万
其四:昭君青冢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 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 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傍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 局为重,忍受极大委
咏怀古迹导学案教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