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简说
第 3 页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荣耀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哀;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哀,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这篇课文选材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文章就抓住了毛泽东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崇高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根本特点。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第 4 页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哀,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它表现了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泽东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简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