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摘要研究目的:恢复古代社会的原貌,说明良渚文化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步入文明时代,从而构建古史新体系,证明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研究方法:在运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同时,又突破传统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创造出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将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美术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方法和资料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观念和全新的思维,对考古学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出深层次的解释。新论点、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提出“古国时代”的理论,古国时代实行王位母系继承制;良渚文化社会以牛耕地;社会迅速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讲究卫生、注重环保和有效抗击血吸虫疫情;大型女性墓的墓主人生前是具有王位继承权的公主:良渚文化古城以河道代替城墙;良渚文化古国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玉琮纹饰是人面纹和神像;玉琮的起源:玉琮与寺墩遗址的相似性:以天坛祭地, 地坛祭天;祭祀权利为国王的独占,等等。成果和结论:良渚文化时期已进入文明时代,良渚文化社会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早期文明社会,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良渚文化的基本概况。良渚文化是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南至浙江宁波、诸暨、富阳一线,西以天目山和茅山为界,北以扬州、南通为限。关于是渚文化的年代问题,现已有32个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和热释光年代测定数据,经综合分析,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令5300 年--4100年前。第二节:良渚文化的发现过程。1936年,旌昕更在他的家乡余杭良渚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十三处遗址,并发掘六处遗址,将发掘资料整理编写成《良渚一杭县第二区黑陶遗址初步报告》一书。与此同时,陈志良、何天行等人也进行了相关的考古工作。第三节:良渚文化的认识过程。1939年梁思永将龙山文化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杭州湾三个区,1957年夏鼐指出良渚黑陶和龙山黑陶的区别,1958年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教材中开始使用良渚文化的名称。随着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玉琮的发现、寺墩遗址良渚文化大墓的发现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和后来反山、瑶山、福泉山、赵陵山等祭坛、墓地的相继发掘,以及良渚文化古城古国的观点和良渚遗址群概念的提出,对良渚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第四节:良渚文化的研究现状。目前已发表考古报告和论文1000多篇,出版大型考古报告3部、论文集4部,创建专题博物馆l座,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但对区域考古和聚落考古重视不够,许多资料还未发表。第五节:良渚文化研究的意义。现在研究良渚文化的意义和目的在于深入研究中国古史,揭示太湖地区的古代文明,建立中国早期文明的体系。第二章:良渚文化的时代背景。第一节:古史传说与古国时代。中国从黄帝到尧、舜、禹这一古史传说时期,存在若干个古国,古史传说中的帝王便是各古国的国王,将这古国林立的时代,称为吉国时代。第二节:古国时代的王位母系继承制。从古代罗马、印度、埃及、两河流域以及玛雅人的一些资料得知,世界上古国的王位都曾经是以母系计算的。古代世界曾普遍存在崇拜地母的信仰,公主是地母的化身,谁与前任国王的公主结婚,谁便合法地登上王位。中国古国时代国王的姓氏基本从女,说明王位继承制度同样是以母系计算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尧与舜的王位“禅让”,先夏、先商、先周古国的王位都是以母系计算的, 太伯奔吴就是与荆蛮古国的公主结婚而登上王位的。第三节:古国时代与考古学文化。根据彩陶文化、玉器文化、祭坛、神庙、古城、文字、龙等材料分析,五千多年前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其他一些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溪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时期、红山文化后期,全面地进入了古国时代。第三章:良渚文化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第一节:良渚文化社会的生产。根据马家浜文化的牛鼻耳罐、水稻田和良渚文化的石犁、水稻等材料,认为良渚文化时期普遍以牛耕地,解放了生产力。第二节:良渚文化先民的生活。当时建房居住,食物以稻米为主,种植瓜果蔬菜,辅之以狩猎和捕捞,食物资源丰富。使用的器物有陶器、木器、漆器和竹编织物。养蚕缫丝,以织机织布。第三节:良渚文化社会的卫生、环保与有效抗击血吸虫疫情。饮用井水是为了卫生、防止疾病和血吸虫病,罱取河泥是为了清理河道和增加肥料,更是为了消灭钉螺和血吸虫, 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取得了抗击血吸虫疫情的胜利。第四节:良渚文化时期的交通。良渚文化时期主要以独木舟作为水上交通的工具,用石斧“刳木为舟”。良渚文明第四章:良渚文化墓葬制度。第一节:良渚文化墓葬概述。已发现约600座良渚文化墓葬,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墓葬于祭坛之上或贵族墓地,随葬大量精美的玉制礼器,有的甚至以人殉葬;中型墓随葬品中不见礼器。第二节:随葬陶器的初步分期。对典型陶器进行类型学研究,将良渚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期。第三节:典型墓地和典型墓葬。主要介绍赵陵山、福泉山、反山、瑶山、寺墩墓地和相关墓
良渚文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