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瘅诊疗方案.doc食管痺(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定义】食管痺,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引起烧心、吐酸、胸脫部胀闷等为主的病症。西 医学中的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属于该病证范畴。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 识意见》(2009年))
(一) 、中医辨病依据:烧心、吐酸、胸脫部胀闷疼痛。
(二) 、中医辨证依据:
1、胆热犯胃证
辨证依据:烧心,口苦咽干,脫肋胀痛;胸痛背痛;反酸,暧气,反流;心烦失眠; 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素体湿热或酒食不节至湿热内生或情志刺激、肝气郁滞日久化热,湿热之邪 内客于胆,胆热太盛,则乘于胃土,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病。
病位:肝、胆、胃,病性属实。
2、 脾胃阳虚证
辨证依据::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脫隐痛、面色白,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大便澹薄; 舌淡、苔薄,脉细弱。
病因病机:素来阳虚,或过食寒凉、生冷之品,耗损脾胃之阳,胃失于阳气温煦,胃失 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病
病位:脾胃,病性属虚证。
3、 中虚气逆证
辨证依据:反酸或泛吐清水;暧气反流。次症:胃脫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 神疲乏力;大便澹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病因病机:饮食、情志、寒湿诸邪损伤脾胃,日久至脾胃气虚,脾失运化,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发为此病。
病位:脾胃,病性属虚实夹杂。
4、 气郁痰阻证
辨证依据: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暧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 夜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患者本属于痰湿体质,痰湿困脾,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则生为此病
病位:脾胃,病性为虚证,亦可虚实夹杂。
5、 瘀血阻络证
辨证依据: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暧气反流;胃脫 隐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病因病机:饮食、情志、寒热、湿诸邪,损伤脾胃,或直接损伤脉络,致血停脉外 而成瘀血,或日久气滞导致血瘀。
病位:在胃,病性为实证或虚实夹杂。
二、西医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一第7版《内科学》) 症状:烧心、吐酸、胸骨后疼痛、夜间咳嗽。
体征:无典型体征。
辅助检查:
(1) 内镜下可能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2) 胃食管黏膜病变程度评定(根据电子胃镜进行检查,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反流性食 管炎的内镜诊断方案,大致分为4个级别):
0级:为黏膜正常;
I级:为点状或条索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
II级:为有条索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
III级:为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全周性或有溃疡。
如果患者有典型的烧心和反酸症状可作出胃食管反流病的初步诊断。内镜检查如有 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病变,本病诊断可成立。对于有典型症 状而内镜检查阴性时,行24小时食管PH检测,无法进行PH检测,可用PPI作实验性 治疗,如果有明显效果,本病诊断可成立。
可采用诊断性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诊断性治疗(PPI试验)已被证实是行之 有效的方法。如果效果明显,本病诊断一般可成立。
非糜烂性反流病主要依赖症状学特点进行诊断,典型的症状为烧心和反流。患者以 烧心症状为主诉时,如能排除可能引起烧心症状的其他疾病,且内
食管瘅诊疗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