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辽宁省建平县实验中学
陈志英
教材版本《先秦诸子选读》(选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导入新课
梳理字音
子圉(yǔ ) 见( xiàn )孔子
蚤(zǎo)虱(shī) 子胥(xū)
康诰(ɡào) 善相(xiàng)剑
解释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
子圉见孔子 我且曰子取吞之
奚不之晋 宦于晋
假人于越 曾从子善相剑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鲁患其不救乎
思路点拨:
基础:A、扫清阅读障碍——生字生词
B、弄懂文意翻译——对照比较
提升:C、概况每节梗概——寓言故事
D、探究寓意启迪——个性解读
一个词概括故事——
子圉荐孔
子圉对孔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先赞后怕。源于太宰的评价:和孔子相比,细如蚤虱,故而妒贤嫉能,打击压制。
太宰对孔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先荐后压。态度同子圉如出一辙,为了自己的利益,埋没人才。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利欲可熏心,狼狈或为奸。出于私心,不顾公义,嫉贤妒能,共同利益受到威胁时人们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这是人性的弱点与丑恶。
一个词概括故事——
子婿吓侯,子婿骗侯
伍子胥为什么一语就可将边侯吓倒从而使自己化险为夷?
——边侯怕连累自己,为了自保,不顾大局。子婿正是利用他这一自私自利的人性之丑、人性之恶。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社会上“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和着有着多么相似的一面。所以,我们对于制度的制订,必须要以人为本,考虑到人性的自私自利一面,才能更加合情合理,不会有漏洞。
分组探究
第一组思考:庆封是什么样的心态要逃得越远越好?其族人的观点为何值得肯定?
第二组思考:绩昧醉酒丢裘后,是怎样借此进谏君王的呢?
第三组思考:鲁穆公为何遣子到远处的国家?犁锄的主张有何不同?犁锄是怎么劝谏的?
第四组思考:卫君为什么能看清曾从子“为利”的真实面目呢?
每一个寓言故事都说明了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
概括故事——
庆封避乱、庆封远越
庆封是什么样的心态要逃得越远越好?其族人的观点为何值得肯定?
——庆封是不敢面对现实,是逃避的心态。而其族人是治标又治本的对策,心性正,道方正。
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金子自然放光,牛屎哪里都臭。心若安好,自是天晴。真的猛士,就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