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胶州市北京路小学 周雪梅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教材93-95页第八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厘米”,借助多样探究操作活动、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明确直尺各部分的组成及初步学会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倾听、表达、交往、操作等学习习惯,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1厘米的长度,并且在实际中应用整厘米数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直尺(每生一把);1厘米长的吸管(每生一根);3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每生一张);橡皮、铅笔盒等物品;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阿福的新
衣》。想看吗?
要求:认真听,边看边思考。
播放《阿福的新衣》动画。
。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阿福的衣服为什么做小了呀?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用大手量的,徒弟用小手做的……)
师:对呀!这是问题的关键!虽然都是3拃,可是他们的拃一样长吗?
深入思考。
师:看来啊,老师傅和小徒弟,因为拃的大小不同,而做出了一件不合适的衣服,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吗?
师引导学生说出: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拃去量;应该用尺子去量。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那你们认识尺子吗?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动画引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衣服不合适呢?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再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中体会到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认识直尺,形成厘米概念
(一)认识直尺
:(出示米尺)看!这就是做衣服需要的米尺!(出示直尺)这是我们用的直尺。举起你们的尺子给老师看一看。
仔细观察尺子,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小组活动)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预设:有数字,有小竖线,有字母……)
: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让我们来了解尺子身上的小秘密吧!
师:在尺子上长短不一的小竖线叫做刻度线。 (板书:刻度线)
师:尺子上还有一些数字,这些数字我们叫它刻度。有的同学的尺子长一些,数字就多一些,尺子短一些,数字就少一些。
师: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数字都对着一个长一点的刻度线)
师:这些数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数字都是从几开始的?
师:“0”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过,谁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吗? (预设:一个也没有。表示开始)
师:没错,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我们称之为“0刻度”。(板书:0刻度)
师:大家还发现了这两个字母,谁认识这两个字母?能大声的读给大家听吗?
cm是英文centimeter的缩写,表示的就是长度单位厘米。(板书: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就是用来测量物体
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