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思路】
一、教材介绍
《赤壁赋
》是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 优美、内容隽永深长。
二、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
重点文言实虚词。
语文常识:
苏轼,赋。
2、 学科能力:
⑴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⑵欣赏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⑶学生阅读欣赏古代散文
的能力。
3、 教育性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 发展性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学
作品
的主题和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总体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诵读,初步学习本文。 第二课时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
2、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 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
概括第三、四段段意。
2、课件准备: 配乐赤壁泛舟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 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 使学生的 思维进入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 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 由此 导入正课。
二、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题 1、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 2、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 (苏子)有怎样的活动 ?
3、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 ?
( 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 衔接紧密, 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 即什 么样的景色、 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 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 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
三、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难点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的 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吹洞箫的片段幻灯, 配之哀怨、伤感的旋律。然后质疑: 1、客吹洞箫之音有何特点 ?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
2、客为什么会吹出这样的曲调 ?
( 幽美的景色、闲适的心态, 苏子既诵且歌,可这个客为什么如此不识时务, 奏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 ?)
(第 1 题训练重点是鉴赏作者对箫声的摹绘。第 2 题则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 性思维。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没有正误之分,错对之别,教师应鼓励
学生多讨论多发言, 发挥他们作为鉴赏主体的作用, 教师扮演领导者和组织者的 角色,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些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
对于第 2 题,学生会出现这样几种理解:
⑴ 是为了引出后文的主客问答,起过渡作用。
⑵ 是为了与苏子从歌词中流露出的悲哀幽怨的感情相唱和。
⑶ 箫声哀怨悲凉的音调是作者真实心情的流露。 这几种认识都有道理,但都欠全面,教师可适当的点拨引导。
四、指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写景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完成教学重点
1、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曰片段幻灯,在哀怨、忧伤的旋律中齐声诵读第三 段。
2、质疑设问:
⑴ 概括客曰的意思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