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甫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春望阅读答案
1. 这首诗共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一一指明。
答:“感时”“恨别”:对比手法;“连三月”“抵万金”:夸张手法。
2. “国破山河在”中的“在”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在”字透露出诗人希望国家重新站起来的感情。
3. 说说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的理解。
答:这句诗意:春花虽然盛开,但看了都会流泪;由于和家人离别已久,听 到了鸟叫声也感觉惊心。
4•“家书”指什么?如何理解“家书抵万金”这句诗的意思? 答:“家书”指的是写给亲人的信。由于和亲人离别已久,看到一封亲人发 来的信,就觉得它能抵过万两黄金般贵重。
杜甫春望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杜甫春望 字词解释:
⑴春望:在春天远望(或春天里看到的景象)
⑵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⑶破:破碎。
⑷城:长安城。
⑸深:茂盛;茂密。
⑹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溅泪:流泪
⑺恨别:恨别的情景。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了个艺术 夸张,可以理解。
⑻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 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⑼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⑽家书:平安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 口)州城外羌村)
(11)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12) 白头:白头发,老态。
(13) 搔:抓,挠。
(14) 浑:简直。
(15) 欲:想,要,就要。
(16)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杜甫春望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 (公元 757年) ,诗人当时为安史之乱叛军所俘, 身陷长安, 看着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 满目荒凉。 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 春回大地却满 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 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杜甫春望
简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直, 情 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 写得铿然作响, 气度浑灏, 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 炙人口,历久不衰。
杜甫春望
中心大意:
诗人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杜甫春望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 前四句借景抒情, 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 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
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 鸟都为之落
杜甫春望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