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的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研究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科技金融的发展空间
现代经济背景下,科技与金融已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带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当前火热的“互联网金融”还是“大数据”“云计算”,其本质仍然是以科技进步带动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工作效率的提升。而科技水平的提升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源支持,且这一过程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尽管科技金融的发展理念已提出多年,但其更多地集中于一线城市,应通过政府财税支持及担保等方式降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门槛,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型企业。从实际情况来看,仅有很少的城市能够利用本土经济金融的比较优势为科技型企业创造较好的研发环境,但这进一步导致研发型企业和人才过度集中,甚至造成周边城市的人才和资源流失。因此,需要寻找一条能够既提升技术研发效率又能通过合作机制将周边城市和区域纳入协作框架的合理路径,形成技术研发、资本运作、成果孵化和规模生产应用的链条式过程,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目标。
京津冀作为我国第一个以国家战略的方式提出的协同发展规划区域,承载了国家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希望,是中国都市圈建设的一个重要试验田。在2015年3月公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三地分别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和新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三者的发展定位已经明确了北京作为科技研发的核心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天津与河北无法参与到整个科技创新研发及应用的过程当中,若能充分发挥三地各自的比较优势,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通过科技金融支撑三地的协同发展,并最终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定位。
二 京津冀三地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京津冀科技金融发展的基础
作为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成为科技金融运营的重要参照。而从京津冀三地的高新科技产业园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特征。
第一,京津冀三地高新产业园的分布呈阶梯状。具体来看,北京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总体用地面积达到488平方公里,以“一区十六园”为主要格局,形成多维度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带,充分发挥高端产业的集聚效应。截至2017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5900余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0家。这些企业中包含了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子信息、环境保护及新医药等,几乎囊括了所有高端技术研发企业的种类。天津以滨海新区为核心,形成了“一区二十一园”布局的方公里。截至2017年,天津市级(省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265家,且在天津多年的“科技小巨人”政策引导下,,其中有3900余家资产规模超过亿元。这些企业同样涉及许多高端制造行业,包括航天航空、专用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和电气机械等。河北省由于地域广阔,其高新区的分布离散程度相
京津冀区域的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