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的鹿茸片有两种:血片和粉片,主要是鹿茸切片时的部位不同。血片为鹿茸的顶尖部切下, 呈黑褐色, 密蜡状, 有光泽, 质最佳; 粉片是从鹿茸的中下部切下,白色或略带黄色。鹿茸按照采收与加工方法不同,一般把它分为锯茸和砍茸两种。锯茸是在雄鹿三岁时开始。二杠茸每年可采收两次, 清明节后 40-5 0 天采二杠茸( 头茬茸), 采后 50-60 天采再生茸( 三茬茸) 。三岔茸每年采一次,约在 7 月下旬进行。砍茸是对老鹿、病鹿或死鹿的鹿茸连同脑盖骨钮下,亦分二杠、三岔等规格。花鹿茸主枝( 大挺) 呈圆柱桩, 多具 1-2 分枝。具1 分枝者, 习称" 二杠", 主枝长 14-2 0 厘米, 锯口直径约 3 厘米, 离锯口约 3 厘米处分枝, 分枝长 10-15 厘米, 直径较主枝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 多光润, 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 上端较密。下部较疏。分岔间具一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体轻,锯口洁白,有细峰窝,外围无骨质。气微腥,味微咸。具二分枝者,习称" 三岔" ,主枝长 24-30 厘米,直径较细且不圆,略呈弯弓形,微向后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的疙瘩(称" 骨豆")。锯口外围多骨化, 中心有蜂眼, 外皮红棕色, 毛稀而较粗。初生茸为不分岔的圆锥体, 挺稍尖,长 15-30 厘米,直径约 2-3 厘米。外皮密生黄棕色或浅灰色细毛茸,基部多显出骨豆,锯口的断面显骨质。再生茸其形常为锯二杠状或 10-15 厘米的独挺, 一般挺稍扁, 下粗上细, 上部有纵棱筋。外皮薄, 毛较粗糙, 体较重, 锯口面幅圆大, 已显基本骨化, 中心仅显少许蜂眼, 无腥气。原架花鹿茸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细底细毛、油润光亮、毛色红黄、皮色红棕者为佳。茸体细瘦、下部起棱筋、毛粗糙、体重者质次。其中花锯茸习以二杠为优, 三岔较优,再生茸质次,初生茸最次。辨别茸质老嫩,可用手抚摸,茸毛柔者为嫩,刚者为老;或者用手指弹敲茸枝,音挣为嫩,音沙为老。马鹿茸比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 单门" ,二个者称" 莲花" ,三个者称" 三岔" ,四个者称" 四岔" ,或更多。其中商品以莲花、三岔、四岔为主。东马茸" 单门" 大挺长 25-27 厘米,直径约 3 厘米。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 细而光亮, 质嫩, 锯口面外皮较厚, 灰黑色, 中部米黄色, 有蜂窝状细孔, 微有腥气,味微咸。" 莲花" 大挺长 16-33 厘米,下部有棱筋,而质不老,茸口面蜂窝小、孔稍大。"三岔" 皮色深,质较老。" 四岔" 毛粗而稀,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 捻头" 。砍茸则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西马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 30-100 厘米。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细长,灰色或黑决色。据口色较深,常见音质。气腥臭,味咸。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体轻、下部有棱筋者为佳。茸体干瘪、毛粗不全、体较重、下部有棱筋者质次。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 显灰白色, 或下部隆起疙瘩状, 内部灰白色, 体重已成骨化者应作鹿角而不可作鹿茸入药。鹿茸术语及解释起筋:花鹿茸基部呈现的纵棱线,习称“起筋”。毛杠:骨质化的角称为“毛杠”。茄苞:茸生长至 3-4cm 时称“茄苞”。大鞍子:茸的主干生长比眉枝高时称“大鞍子”。小二杠:大鞍子继续向上生长至
鹿茸的相关术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